中國作家網(wǎng) > 文學(xué)報刊社 > 文藝報 > 正文
雅酉鎮(zhèn)位于湘西花垣縣的南端,東部和南部分別與鳳凰縣柳薄鄉(xiāng)、兩林鄉(xiāng)交界,西部與貴州省松桃縣盤石鎮(zhèn)接壤。在這里,石墻或土坯墻的民居建筑特色各異,苗族的原生態(tài)文化豐富多彩,尤其是苗族女子盛裝更為突出,處處彰顯出個性,令人感受到濃郁的民族色彩。
雅酉苗族女子盛裝是指當?shù)孛缱迮栽诠?jié)日慶典、婚俗做客、民俗活動等喜慶場合穿戴的服飾。這種盛裝配置精美,包括頭帕、披肩、服裝、圍腰、繡花鞋、銀飾等。在穿戴的過程中一般都是請有經(jīng)驗的老年婦女協(xié)助指導(dǎo),其過程分為包頭帕、戴披肩、穿衣褲、戴銀飾、系圍腰和穿繡花鞋6大部分。
雅酉女子的頭帕布長度有一丈四尺多,其色彩分兩種:一種是青絲帕,另一種是豎白條相間的絲帕,后者多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的人所用。由于帕布很長,一般在包頭帕?xí)r都需要有人幫忙,一個人整理帕布,一個人幫忙包,這樣包成的頭帕既適合頭型不易松垮,又美觀漂亮。
苗族的服裝,上衣是滿襟便衣式的,無衣領(lǐng),側(cè)扣。褲子是大腰圍抄折式(俗稱“便褲”),穿好后用褲帶系緊。服裝的件數(shù)一般根據(jù)季節(jié)而定,顏色則以個人喜好而定。
衣褲穿好后再戴披肩。披肩同滿族的“霞披”一樣,上面繡著各種吉祥圖騰的圖案,鑲嵌著許多小件銀飾。其作用有三:一是由于衣服是無領(lǐng)的,使頭帕和衣服形成過渡;二是給項圈做襯墊,在活動時,以免項圈與頸部皮膚發(fā)生摩擦;三是蓋住掛在衣服上“大麻鏈”和“牙簽鏈”的接頭部分,使之更加完美。
銀飾當然更是少不了。雅酉女子盛裝時所佩戴的銀飾,重量一般有7至10斤。穿戴銀飾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戴耳環(huán);把銀器“大麻鏈”及“牙簽鏈”固定在衣服上掛滿胸襟;戴項圈,一般戴4根,它是銀鏈與銀帽的過渡;戴戒子,戴手鐲,手鐲與戒子的式樣與花紋都是姑娘自己最喜歡的;最后是戴銀帽。
在戴銀帽之前,得先系圍腰。圍腰由繡滿圖案、貼滿銀飾的圍布和銀腰帶組成。將圍腰布和銀腰帶系在腹部,讓腹部的衣服整齊不亂,同時和胸部的銀器連為一體,讓外型形成整體的銀衣。
苗族的姑娘們還喜歡穿繡花鞋。她們平時利用休息的時間,從選花、納鞋底到繡花,一針一線做成繡花鞋。節(jié)日時穿上,炫耀著自己的手藝。
苗族姑娘們包上高高的頭帕,穿著色彩艷麗的服裝,戴著光亮閃閃的銀器,腳穿繡花鞋,伴隨著銀器的碰撞聲,形成了一道獨特的苗家盛裝風(fēng)景,同時也應(yīng)證了當?shù)氐恼f法:“無花無銀不成姑娘”。她們著了盛裝,無論站在哪一個地方,都是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
銀飾在整個盛裝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在這里特別提一下苗族銀飾的打造。苗族長篇敘事詩《古老話》詳細地記錄了苗族從中原一帶遷徙過來的歷史。在這部記錄苗族遠古歷史的史詩中,苗族銀飾就已經(jīng)閃亮登場。湘西苗族銀飾是苗族同胞最喜歡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品,色澤潔白明亮,裝飾系統(tǒng)全面。從佩戴形式來看,可分為頭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腳飾、手飾等不同部位的飾品,每一部位的組件有多種形式,都是通過苗族銀匠師根據(jù)苗族群眾的生活、生產(chǎn)活動精心設(shè)計而成,融格調(diào)、韻味、美感為一體,體現(xiàn)了苗族銀飾的文化價值和美學(xué)意境。在花垣縣的鄉(xiāng)村里,有一些家庭世代以打造銀飾為生。前輩手藝,后人繼承,與時俱進,不亦樂乎。
(攝影:周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