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zhàn)》中的歷史典故
盧卡斯編排《星球大戰(zhàn)》的劇情,創(chuàng)造他心目中的英雄和惡棍時,不可避免地借鑒和利用了神學、神秘主義、神話及經(jīng)典文學等方面的元素。雖然《星戰(zhàn)》的故事號稱“發(fā)生在很久以前”,但沒有人類社會數(shù)千年來的積淀,它絕不會如此精彩。
《星戰(zhàn)與歷史》由盧卡斯影業(yè)授權出版
好萊塢著名導演喬治·盧卡斯把他的科幻巨作——《星球大戰(zhàn)》系列電影的舞臺設定在宇宙深處,但你可曾想過,地球上的真實人物和事件,才是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熱情的原動力?
美國“歷史”網(wǎng)站日前載文稱,盧卡斯編排《星球大戰(zhàn)》的劇情,創(chuàng)造他心目中的英雄和惡棍時,不可避免地借鑒和利用了神學、神秘主義、神話及經(jīng)典文學等方面的元素。雖然《星戰(zhàn)》的故事號稱“發(fā)生在很久以前”,但沒有人類社會數(shù)千年來的積淀,它絕不會如此精彩。
盧卡斯本人曾在接受美國《波士頓環(huán)球報》采訪時坦承:“我喜歡歷史,《星球大戰(zhàn)》的心理基礎是虛構的,但它的政治和社會基礎是現(xiàn)實的。”事實上,這位大導演是個十足的歷史迷,對各國的政治與文化傳統(tǒng)頗有研究,證據(jù)之一是:盧卡斯影業(yè)之前曾經(jīng)推出一部題名為《星球大戰(zhàn)與歷史》(Star Wars and History)的專著,該書的編輯是歷史學家南?!だ锔∟ancy Reagin)和珍妮絲·里德爾(Janice Liedl),盧卡斯親自對書稿進行了審校。
《星球大戰(zhàn)與歷史》中羅列的一系列真實人物與事件,讓星戰(zhàn)迷們時常有似曾相識之感。如果你在走進電影院前讀一讀下面的內容,相信有助于加深自己的觀影體驗——
A. 星戰(zhàn)與納粹
“星球大戰(zhàn)”中的大部分“歷史梗”并不隱晦。最突出的實例是,狂熱地獻身于銀河帝國的精銳攻擊部隊,與保衛(wèi)德國納粹黨的準軍事化部隊分享著同樣的名字“帝國突擊隊”(stormtroopers,又譯暴風兵)。銀河帝國軍官的制服,甚至最高指揮官“黑武士”達斯·維德的頭盔,也和德國軍隊在二戰(zhàn)時期配發(fā)的裝束非常類似。至于帝國皇帝帕爾帕廷一步步攫取大權的經(jīng)歷,亦是對阿道夫·希特勒從總理大臣到獨裁者的政治歷程的再加工。
相對鮮為人知的是,銀河帝國并非《星球大戰(zhàn)》中唯一融合納粹元素的勢力。1977年,《星戰(zhàn)》首部曲臨近結尾時,反抗軍領袖萊婭公主給男主角盧克與韓索羅頒發(fā)獎章,臺下的戰(zhàn)士們立正列席。這一幕與雷妮·瑞芬斯塔爾(Leni Riefenstahl)于1935年導演的宣傳片《意志的勝利》中的場面非常相似——納粹軍人在紐倫堡集會時的“盛況”,同樣洋溢著熱烈的英雄主義氛圍。
B. 星戰(zhàn)與尼克松
盡管銀河帝國皇帝帕爾帕廷與希特勒、拿破侖這樣的鐵腕強人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直接促使盧卡斯創(chuàng)作出《星戰(zhàn)》系列中頭號反派形象的關鍵,實際上是第37任美國總統(tǒng)。
美國文化史學者林茲勒(J.W. Rinzler)曾在其著作《<星球大戰(zhàn):絕地歸來>的誕生》(The Making of Star Wars: Return of the Jedi)中披露,1981年的一次劇本討論會上,當被問到帕爾帕廷皇帝是否也是絕地武士時,盧卡斯的回答出人意料:“他首先是個政客,尼克松是他的名字。他欺騙了議會,最終控制了它,成為獨裁者;他是真正的邪惡之徒,但又格外擅長偽裝?!?/p>
2005年,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發(fā)的一篇采訪稿中,盧卡斯也表示,他最初構思《星戰(zhàn)》,是對尼克松掌權的回應。他說:“它的確是關于越南戰(zhàn)爭的,這期間,尼克松一直試圖競選連任,促使我思考:民主如何會變成獨裁?事實是:民主不是被推翻了,而是被拋棄了?!?/p>
C. 星戰(zhàn)與越戰(zhàn)
銀河共和國的政權被黑暗勢力篡奪后,反抗軍同盟(Rebel Alliance)發(fā)動的、針對銀河帝國的游擊戰(zhàn),被認為影射了一場民間反叛力量與超級大國間的沖突。將時鐘撥回20世紀70年代初,彼時的盧卡斯原本打算拍越戰(zhàn)片《現(xiàn)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后來卻轉而創(chuàng)作《星球大戰(zhàn)》。
2004年,《絕地歸來》再次發(fā)行時,盧卡斯在視頻評論中提到,越共游擊隊員給了他靈感,使他創(chuàng)作出毛絨絨的森林“土著”伊渥克人(Ewoks),盡管使用極其原始的武器,他們卻能擊敗強大的對手。如《星球大戰(zhàn)與歷史》所述,越共游擊隊員和伊渥克人都很好地得益于對本地風土人情的熟悉,而且懂得利用自然環(huán)境為自身提供掩護。
D. 星戰(zhàn)與古羅馬
《星戰(zhàn)》系列中出現(xiàn)的很多政治實體(如參議院、共和國和帝國等),以及精心構思的拉丁語人名(像瓦洛倫議長及帕爾帕廷皇帝等),都帶有向古羅馬帝國致敬的色彩。
《星球大戰(zhàn)與歷史》一書進一步指出,納布(Naboo)行星上的建筑風格非常類似羅馬帝國時期的情況,而系列影片之第四部《幽靈的威脅》(Star Wars:The Phantom Menace)中出現(xiàn)的戰(zhàn)斗艙競賽,也與羅馬帝國的戰(zhàn)車競賽相仿。另外,民主的銀河共和國逐漸蛻變?yōu)閷V频你y河帝國,同樣借鑒了古羅馬的歷史。書中相關章節(jié)寫道:“很明顯,盧卡斯式歷史觀的基礎結構……來自羅馬共和國的衰敗及其后君主政體的建立?!?/p>
E. 星戰(zhàn)與圣殿騎士
縱觀《星戰(zhàn)》系列作品,與其說代表正義的絕地武士效仿了日本武士與中國武僧,不如說他們更類似中世紀的著名宗教軍事組織——圣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
《星球大戰(zhàn)與歷史》分析稱:“圣殿騎士因他們的樸素、獻身精神和道德純潔性而被認為高居于其他軍事組織之上。和絕地武士一樣,他們在軍人-修道士的雙重身份下安貧樂道?!笔妨嫌涊d,一個由12位成員組成的長老會及其推舉的會長領導著圣殿騎士團,絕地武士的服裝也接近基督徒武裝僧侶所穿的帶帽白色長袍,二者均信守樸素、純潔和順從的教條。
此外,就像系列作品之第六部《西斯的復仇》(Star Wars: Revenge of the Sith)中,帕爾帕廷下令對絕地武士實施血腥屠殺一樣,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曾于1307年10月13日逮捕了成百上千名圣殿騎士,進而將他們作為異端分子拷打、殺害,令圣殿騎士團元氣大傷。
F. 星戰(zhàn)與冷戰(zhàn)
1977年,當《星球大戰(zhàn)》首次出現(xiàn)在銀幕上時,美國與蘇聯(lián)正以核武器相互威脅,雙邊關系緊張到了極點,這段艱難歲月同樣是該系列電影的潛在背景。
就連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怖也被照搬到影片中。例證之一是:銀河帝國的宇宙要塞“死星”瞬間毀滅了萊婭公主出身的星球,這顆藍色星球跟地球頗具相似性。
更有趣的是,作為科幻故事的《星球大戰(zhàn)》也對歷史自身施加了反作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媒體開始使用“星球大戰(zhàn)”作為羅納德·里根政府提倡的“戰(zhàn)略防御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的綽號。根據(jù)這份計劃,美國將使用激光武器對抗來襲的蘇聯(lián)核彈。
(作者:劉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