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圓明園壘起文物長城 八萬余件虎皮石、石構(gòu)件、城磚回歸故園 一畝園拆遷區(qū)域圓明園老磚被“搶救”保護
來源:北京晨報 | 王海亮  2017年10月11日13:40

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副科長張建忠的辦公室里堆滿了碎瓷、磚瓦。

大宮門附近的這一個琉璃構(gòu)件,經(jīng)歷了一段跌宕起伏、又深埋地下多年后,終得回歸故園。

罹劫157年終有歸期

1860年10月18日,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劫掠并燒毀。今年,圓明園即將迎來罹劫157周年。

圓明園九州景區(qū),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副科長張建忠的辦公室里,有一座從拆遷民房地基里“刨”回來的黃色琉璃構(gòu)件,已被確定是圓明園的物件兒。

琉璃構(gòu)件殘破、斷裂,滿身染滿歲月塵霜,大約是一個角獸的一部分。當年,它本來安安靜靜自得其樂待在大宮門附近一隅,立在某處檐角上,驕傲地俯視皇家氣象、西山風光。

有那么一天,皇家園林罹難。之后的百年歲月變遷里,火、木、石、土“四劫”紛至沓來。

覆巢之下,并無完卵,曾經(jīng)流光溢彩的琉璃件就此墜入塵泥,塵埃撲面,傷痕累累。附近一畝園居住的一個平頭老百姓好奇地將它撿了回去,一邊往家走,一邊也許嘴里還嘖嘖稱贊著“真好看,這是皇帝的物件兒吧”。

但這東西畢竟沒實用,也不能當飯吃,撿回去的人便隨手擱置在了自家房屋的角落里,充個裝飾擺件。

再往后,這家人翻建房子。此時距離撿回來琉璃件已有十多年或者數(shù)十年了,歲月流逝,人換了一茬,曾經(jīng)光鮮的琉璃件滿面塵霜,被隨意丟棄在院中,和垃圾擱在一處。撿它回來的人的后人,翻建房子深挖地基時,直接將它和院中其他垃圾一起扔到了地基里,夯實后蓋新樓。

從此,它再未見過天日。

時光流轉(zhuǎn)到了2017年。圓明園文物回收工作組的王春玉和白建國在一畝園拆遷現(xiàn)場的民房地基里,刨出了這塊琉璃件。它被珍重抱在懷里,一路捧回了圓明園。

至此,大宮門附近的這一個琉璃構(gòu)件,經(jīng)歷了一段跌宕起伏、又深埋地下多年后,終得回歸故園。

像大宮門琉璃構(gòu)件這樣,屬于圓明園卻流散園外的虎皮石、石構(gòu)件、城磚等建筑構(gòu)件,近年來通過在周邊區(qū)域的“搶救性”回收,圓明園已經(jīng)收回8萬余件,在園內(nèi)南北兩處壘起了兩道“文物長城”。

圓明園文物得到哪些保護?

回歸流散文物·8萬余件

與圓明園周邊區(qū)域的搬遷騰退同步,圓明園專門成立了文物回收工作組,到目前為止已收回虎皮石、石構(gòu)件、城磚等文物8萬余件,在園內(nèi)形成了兩道壯觀的“文物長城”。

考古出土文物·5萬余件

圓明園以“遺址”定義公園,對全區(qū)域進行考古勘探,現(xiàn)已正式考古發(fā)掘西洋樓、如園、紫碧山房、大宮門等遺址,發(fā)掘出土文物有地暖瓷磚、葫蘆夾、琉璃構(gòu)件、玉器、青銅器、鎏金象首等5萬余件,并將新出土的珍貴文物展示給公眾,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保護投入·5000多萬元

圓明園對文物保護投入達5000多萬元,安裝監(jiān)控探頭達1100多個。去年5月,西洋樓區(qū)域加裝木棧道,減少游人踩踏。去年6月,完成了萬方安和遺址清理維護,向游人開放。去年7月,對海晏堂蓄水樓梯形夯土臺遺址進行加固保護。今年3月,西洋樓片區(qū)運行動態(tài)信息及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對石構(gòu)件的移位、安全、病害以及游人行為進行監(jiān)管。

流散磚瓦均應收盡收

圓明園西部的九州景區(qū),游客不如南部的綺春園和東部的長春園多,一眼望去,只有空闊的遺址,芳草萋萋。唯有景點指示牌標注的長春仙館、山高水長、正大光明,提醒著游客這片廢墟上曾有的輝煌。

在緊挨南墻的墻根下,綿延20多米的虎皮石、石構(gòu)件、城磚等文物,“筑”成了一道壯觀的“文物長城”(右圖)。“隨著圓明園周邊區(qū)域的搬遷騰退,我們從2015年開始專門成立了文物回收工作組,目前已經(jīng)從圓明園周邊地區(qū)收回8萬余件文物,一塊磚、一方條石、一件柱礎(chǔ)就算一件文物。”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告訴北京晨報記者。

夕陽余暉落在這些飽經(jīng)滄桑的磚、石、瓦上,令它們更擁有了歲月變遷的沉靜。過去的它們光鮮而輝煌,有的鋪在御道上,迎接的是帝后的步輦,后來它們又因劫難流散于圓明園周邊區(qū)域,如今在圓明園文物回收工作組的“搶救性”回收下,終于一一回到故園。游玩路過的游客不知道它們曾經(jīng)歷了什么,只會好奇地問:“這些破破爛爛的磚石,堆在這里是干嗎呢?”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劫掠、火燒圓明園后,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圓明園都處于無管理狀態(tài),無論單位或個人,都可以隨意從圓明園拉走“建筑材料”,充作私用。陳輝說,被拉走的這些屬于圓明園的磚、石、瓦,從可觀賞性和藝術(shù)價值的角度看,文物價值比不上諸多世人矚目的圓明園流散文物?!暗?,作為考古遺址公園,圓明園有義務讓圓明園文物回歸自己原來的家,不管是身在異鄉(xiāng)的珍貴流散文物,還是亂世中流散出園的哪怕一磚一瓦,做到‘應收盡收’。因為哪怕是一塊沒有雕花沒有文字的磚石,都凝聚著源于一段凄愴歷史的情感價值——它是圓明園的東西。”

全新展示區(qū)年內(nèi)見面

已回歸圓明園的流散文物,如今都收藏于何處、通過什么平臺進行展覽展示?陳輝告訴記者,目前圓明園建有兩處庫房,其中一處為精品文物庫房,明年計劃按照首博標準來進行改造,打造為集文物修復、文物拍攝、文物鑒賞和珍品文物收藏于一體的文物庫房;另一處庫房則專門存放磚石類等大型文物。而游客在園中可以看到的流散文物,除了南北兩處“文物長城”外,還有專門的圓明園流散文物展區(qū)。

圓明園流散文物展區(qū)正在醞釀“升級”和“搬家”。記者獲悉,為了更好保護和展示流散文物,圓明園計劃選擇更合適的天心水面廣場進行保護性展示,流散文物搬遷和展示方案最近剛確定,即將進入實施階段?!拔覀冊诹魃⑽奈镎箙^(qū)有80多件文物,都是自上世紀80、90年代起陸續(xù)收回的,有個人捐贈,也有單位捐贈?!标愝x說。比如有從北大最早回歸的“柳浪聞鶯”坊楣、流杯亭基座,也有從市民個人手中回歸的大水法石魚、西洋石構(gòu)件,其中不乏文物級別高的精美藝術(shù)品。

陳輝說,文物的搬運需要十分慎重,新展覽區(qū)的設計方案也值得推敲——如何擺放更藝術(shù)、更能凸顯文物價值,這些都進行了較長時間的論證。比如,“柳浪聞鶯”坊楣作為二級文物,文物價值較高,擬擺放在顯著位置,好讓更多游客能關(guān)注到、欣賞到文物的魅力?!拔覀冇媱潪槊恳患魃⑽奈锒贾谱鞅Wo罩,根據(jù)體量大小‘量體裁衣’,以保護石刻不受自然侵蝕和人為刻畫。”陳輝說。同時還將設計具有美感的展覽空間,設計合理的游覽路線;并會向游客提供富有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展示解說。據(jù)悉,今年內(nèi),圓明園游客就有望能參觀全新的流散文物展區(qū)。

文保愛好者孫國棟。他捐贈的一大批圓明園老磚,現(xiàn)在已成為“文物長城”中一員。

帶有“圓明園”三字戳記的城磚,字跡已有些模糊,但通過拓印仍可以明顯辨識出“圓明園”三字。

一畝園拆遷地區(qū) 埋了無數(shù)圓明園磚石

踏入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副科長張建忠的辦公室,仿佛走入一個小小的考古現(xiàn)場。從桌子到地面,堆滿了從圓明園周邊挖回來、刨回來的磚瓦、琉璃、石構(gòu)件、瓷碗,皆為殘缺、碎裂、褪色的,風華已逝、鮮澤無存。經(jīng)過清洗、年代歸類、鑒別考證后,真正屬于圓明園的文物將披沙揀金而現(xiàn)。

從2015年10月接手負責圓明園文物回收工作組,張建忠的每天工作日常就是奔波在圓明園周邊的各個拆遷區(qū)域——圓明園之北的二河開、正白旗、后營、樹村地區(qū),圓明園之南的一畝園、福緣門地區(qū)。到現(xiàn)在為止,從這些拆遷區(qū)域“搶救性”回收的虎皮石、石構(gòu)件、城磚等文物累積已達8萬余件,在圓明園里壘出了兩處壯觀的“文物長城”,一處在九州景區(qū),一處在圓明園北墻邊。

圓明園大宮門遺址之南的一畝園地區(qū),目前拆遷騰退工作已基本結(jié)束。每天,都有原屬于圓明園的磚、條石、柱礎(chǔ),從這片廢墟中被挖出、運回到它們暌違許久的故園里,日復一日地為“文物長城”添磚加瓦。

北京晨報記者近日跟隨張建忠進入了一畝園拆遷區(qū)域。從圓明園九州景區(qū)的一道門出去,就見到了原來大宮門遺址,順著一條泥濘小道走到拆遷現(xiàn)場,只見遍地泥土瓦礫、亂樹雜草。緊挨達園賓館的一處已拆房屋,在露出的地基剖面,記者看到了一整排白色的條石鑲嵌其中,深埋在地基里?!斑@一排都是圓明園出來的石頭,當年戶主摳了圓明園的石頭建起來的,這里還有一方柱礎(chǔ),就是上面放柱子的石頭基座。這些文物都要慢慢掏出來?!睆埥ㄖ艺f。

從這片拆遷后的廢墟往西遙望,就是萬泉河快速路和西苑橋。整片區(qū)域很大,拆遷基本結(jié)束后,對于張建忠和文物回收工作組來說,這里就是一個文物發(fā)掘現(xiàn)場了。整個一畝園地區(qū)分為12個發(fā)掘點,文物回收工作組的武根壽負責現(xiàn)場工作。武根壽是山西人,他向記者展示了一本“賬本”,本子上每一頁都密密麻麻記錄了某月某日,在一畝園,挖出了多少石頭、磚頭、墩子、條石。比如9月1日這一天,上午拉回來“石頭374塊、墩子3個、條石14塊”。作為監(jiān)督,還有工作組中另一人在每頁簽名,證實文物數(shù)量——裝車后計數(shù),卸車后核準?!白罾щy的是,特別巨大的條石,得在條石下面墊木樁,七八個人用粗繩子捆住鋼筋才能拉拽出來。”正是考慮到大型挖掘機械會破壞文物,才選擇“刀耕火種”式的傳統(tǒng)人工方法,用鐵鍬、錘、鎬、撬棍、繩子,來將深埋地基中的圓明園文物刨出來。武根壽們一天最多時,挖了25塊條石出來,最沉的一方條石大概有1噸半重。

“過去農(nóng)民逃荒要飯,來到圓明園周邊,要蓋房子只能到圓明園里挖磚。散落在周邊區(qū)域的圓明園磚瓦,實在太多太多。只要是屬于圓明園的磚石、構(gòu)件,無論形狀、大小、有無刻字,都是圓明園的一部分,我們都有責任收回來?!睆埥ㄖ艺f。他告訴記者,雖然一直以來圓明園回收流散文物的工作從未停止過,但像這樣系統(tǒng)、大規(guī)模、“掘地三尺”地去回收散落在圓明園周邊的建筑構(gòu)件型文物,還是第一次。

帶“圓明園”戳記的城磚 證實了自己身份

文保愛好者孫國棟,河南人,在中關(guān)村工作,本職是計算機行業(yè)。

他家離圓明園不遠,有一次在樹村附近遛彎兒,他偶然見到一位賣廢品的大爺,車上的石頭個頭極大,“不是凡石”。他探聽到老爺子在哪里收到的廢品,便摸到了樹村地區(qū)的一處拆遷現(xiàn)場。一進入拆遷區(qū),他就知道,這滿地亂扔的一大堆青磚,不是過去普通平民能用得起的,個頭大,一塊就有四五十斤重,有的上面還有字?!笆抢洗u,不是老百姓用的。”

孫國棟跟拆遷現(xiàn)場管事的說,這些磚,我都要了。大的磚五毛一塊,小的磚一毛一塊,孫國棟說,一千塊錢我都買下,不能再轉(zhuǎn)賣給別人了?!拔蚁氲木褪?,這些磚肯定是文物,不能讓人當垃圾賣了、丟了,我先買下來?!睂O國棟對北京晨報記者說。

次日,孫國棟一大早去了圓明園大門口,他等來了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講明了來意。陳輝二話沒說,坐上了孫國棟的車去樹村現(xiàn)場看磚?!拔胰チ酥?,基本判斷是,這確實是老磚,我們之前在功德寺、二河開、樹村等區(qū)域進行過調(diào)查摸底,也和當?shù)乩先肆倪^,知道不少居民蓋房子都是用的圓明園的磚?!?/p>

最終,孫國棟買下的這一大批青磚都被拉回了圓明園,并被確認是屬于圓明園的文物。如今,這些磚已經(jīng)成為“文物長城”的一員?!拔液苄疫\能保護圓明園散落在民間的文物,這些老物件兒,再丟一塊、少一塊,可就沒了。以后只要碰到了,我也肯定要去保護?!睂O國棟說。

在孫國棟“救”下來的這一批老磚里,一塊帶有圓明園戳記的城磚尤為特殊,如今收藏在圓明園的展覽館里,供游客參觀?!皥A明園的東西,帶印記的不多?!标愝x告訴記者,在清代,圓明園的石刻、琉璃件、磚(包括比較珍貴的金磚),都是為圓明園定燒的,哪怕一塊最普通的磚,質(zhì)量要求也非常嚴格?!俺鲎阅膫€窯口、哪年燒的、哪個官員監(jiān)督的,都能查詢,以起到監(jiān)督作用。”在燒出來的磚還是軟坯子的時候,蓋上去一個印記,就叫戳記,然而歲月變遷,大部分磚上的戳記早已磨滅,就算留存,也非常模糊。

在張建忠的辦公室里,北京晨報記者看到了一塊帶有“圓明園”三字戳記的城磚,字跡已有些模糊,但通過拓印仍可以明顯辨識出“圓明園”三字?!跋襁@樣帶有身份標記的磚,那就毫無疑問屬于圓明園了?!睆埥ㄖ艺f。這塊磚被發(fā)現(xiàn)時還有個小故事。文物回收工作組在廢墟里扒尋圓明園的文物,其實是一樁特別枯燥而重復的工作。張建忠曾經(jīng)和武根壽說,要是能挖出來帶有“圓明園”三字的磚石就好了。說完這句話后不久的一天,在一畝園,武根壽挖出一塊磚后,擦去表面的灰土,“圓明園”三個字就蹦了出來。武根壽當即就樂得給張建忠發(fā)了短信,興奮地說:“借你吉言!找到有圓明園三個字的石頭了!”

8萬件磚石,如何判斷這塊磚、這方條石確屬圓明園之物?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說,除了帶戳記的文物外,實物佐證、史料佐證、言談佐證、專家意見等都是判斷依據(jù),“像我們會和捐贈者或出土當?shù)氐闹槔先私涣?,來判斷這個文物到底是不是圓明園的。比如,須彌座這個石刻文物,是捐贈者和他父親從圓明園運走的,他們都能講得出來具體從哪里拉走,自然確鑿無疑了。又比如西洋樓石構(gòu)件,我們和西洋樓銅版畫進行了對比,養(yǎng)雀籠石座直接能在銅版畫上找到實物,并能確定實際位置。”

■記者手記

盛世歸故園

圓明園,民族的一場劫難、一道傷。亂世之中,自萬園之園之中流散出去的文物,浩如瀚海,卻渺如云煙。它們或遠隔重洋,被珍藏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博物館中;或沒有走得很遠,流散于圓明園周邊,卻與故園相望經(jīng)年,無法歸家。

如今的圓明園中,已壘起了兩道壯觀的“文物長城”。和那件命運跌宕起伏的大宮門琉璃件一樣,筑起“長城”的每一磚每一瓦每一石,都是源自圓明園,卻流散于圓明園周邊多年的文物。哪怕它們殘破暗淡,不夠貴重不夠華麗,甚至連雕花或文字都沒有;然而,每一塊磚石都凝聚了源于過往這段凄愴歷史的情感價值——它們是圓明園的東西。

亂世文物流散,盛世文物回歸。它們理當回到本來所在的故園。

本版文并攝 北京晨報記者 王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