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無畫不成繡:姚惠芬的蘇繡人生
來源:光明日報 | 陳童  2019年01月30日08:30

1月中旬,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慧芬,獲評2018年度“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她與馮驥才等十位非遺工作者,成為業(yè)界年度致敬的對象。

有人說,中國的繡娘有很多,但姚慧芬卻只有一個?!爸袊沁z年度人物”的頒獎詞也稱其為“中華巧女”。這到底是一位怎樣的奇女子?正當我心中冒出一個個問號之際,兩周前的一個午后,我有幸踏進姚慧芬位于蘇州的繡莊,跟這位蘇繡傳人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一腳踏進繡莊,我第一感覺是走錯了地方。我原以為,繡莊里應該堆滿了針線布料,可我眼前分明是一幅幅攝影、水墨、油畫、書法、人物素描作品,整個房子倒像是一座美術館??勺呓豢?,才在那些作品上,發(fā)現(xiàn)細細密密的針腳。

“太神奇了,您的刺繡作品怎么都像繪畫嗎?”還沒等我回過神來,驚嘆聲已經在人群中響起。

“我用了自己獨創(chuàng)的‘簡針繡’,不用‘簡針繡’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币鄯倚χ鸬?,同時打開了自己的蘇繡記憶。

生長于太湖邊上姚惠芬,祖父是繪制繡稿的高手,父親曾擔任鄉(xiāng)刺繡站站長。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七八歲就跟著媽媽和奶奶拿起針線繡花?!靶r候,我們一放學回家,就支起棚架繡花,傍晚天黑下來了,我就會到院子里,在暮色中和大樹、花草、鳥兒說說話?!币莘谊P于蘇繡的回憶,伴著一些細小、甜蜜的往事。

當然,少時的姚慧芬,并非整日埋頭于針線中,閑暇時,她也和弟弟妹妹一起下湖游水,上墻爬樹。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賦予了她對藝術豐富的感知力,使得她在刺繡之路上非常得心應手,十幾歲時,在方圓幾十里,已小有名氣。

雖然成名早,可姚慧芬還是有些“另類”,有人稱她為“三不”繡娘:不喜歡繡重復內容;不想為繡而繡;不相信死繡能繡出好東西。

不喜歡重復自己的姚慧芬,像嬰兒一樣,貪婪地從各處吸收營養(yǎng),為日后繡出“不一樣的作品”,積蓄著能量。姚惠芬姐妹先是跟隨“仿真繡”創(chuàng)始人沈壽的第三代傳人牟志紅學習“仿真繡”。扎扎實實學習6年后,她們又拜被譽為“中國亂針繡肖像第一人”的任彗閑為師,學習“亂針繡”。十多年寒來暑往,姚惠芬大多數(shù)時間與繃架為伴,針飛不輟,繡中作樂。熟練掌握各種技藝后,姚惠芬開始從對“技”的追求轉向對“藝”的探索。

2006年,姚惠芬到法國里昂參訪三位法國繡娘的工作坊。下榻賓館的拐角處,一副小小的少女素描像,吸引了她的目光,她將素描像重新構圖,做成了繡稿。為了使作品更加簡潔生動,她嘗試著把傳統(tǒng)蘇繡針法技藝與西方的素描技藝相融合,經過幾個月的創(chuàng)作,完成了她的第一幅“簡針繡”作品,由此開創(chuàng)了她的獨門技藝“簡針繡”。

“簡針繡”是一種適合表現(xiàn)素描人物肖像的新刺繡方法。這種刺繡方法與傳統(tǒng)刺繡方法相比,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上棄繁從簡,以少勝多,使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更簡單、更清晰、更徹底,體現(xiàn)了一種簡潔而純粹的審美內涵。

因為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簡針繡”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與西方藝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2013年3月,姚惠芬的“簡針繡”作品《四美圖》,在英國參加“世界纖維藝術展中國周”活動。大英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多次觀賞《四美圖》后,向姚惠芬提出收藏這套作品的愿望。《四美圖》成為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第一件當代中國刺繡作品。

2017年,蘇繡第一次作為當代藝術作品進入世界頂級藝術大展——威尼斯雙年展。那次雙年展,姚惠芬共有34幅蘇繡作品參展。在這些作品中,最讓她滿意的是以南宋名畫為藍本繡制的《骷髏幻戲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姚惠芬突破傳統(tǒng)刺繡技法,重新挖掘蘇繡傳統(tǒng)針法資源,把50多種傳統(tǒng)刺繡針法在一幅作品上集中呈現(xiàn),并且每一幅作品的每一個局部,都采用不同的針法,讓不同的針法之間形成了矛盾和沖突的藝術效果?!恩俭t幻戲圖》是繼沈壽“仿真繡”、楊守玉“亂針繡”、任彗閑“虛實亂針繡”之后,蘇繡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實踐,是傳統(tǒng)蘇繡在重新回歸本體性創(chuàng)作過程中全新的創(chuàng)造與升華,是反映當代蘇繡表現(xiàn)形式與審美內涵的標志之一。

跟很多非遺一樣,蘇繡傳承至今,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不肯學這門手藝了。為此,姚惠芬把培養(yǎng)蘇繡傳人作為自己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她和蘇州幾個大學合作開設了刺繡興趣班,并定期免費去教大學生刺繡技藝。

從創(chuàng)作到教學,姚惠芬都以耐心的態(tài)度默默耕耘,她把這一過程稱為“種下蘇繡的種子”。“一次展覽中,我碰到一位二十年前的學生,她說正是因為當年聽過我的課,在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才慢慢走上傳承蘇繡的道路?!蹦俏粚W生的話,讓姚慧芬十分感慨,也堅定了她培養(yǎng)年輕傳承人的信心:“傳承蘇繡,要讓年輕人先了解,由了解到喜歡再到熱愛,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蘇繡的隊伍?!?/p>

從一九九一年至今,姚惠芬的蘇繡作品,先后幾十次榮獲國家級工藝美術大獎及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其中一些作品還被大英博物館、倫敦大學美術館、美國波士頓兒童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國內外多家博物館、藝術館及美國前總統(tǒng)小布什、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等人收藏。而姚慧芬本人,也先后榮獲“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被譽為“當代蘇繡傳人”。

從懵懂女童到卓有成就的蘇繡藝術家,對于姚惠芬來說,刺繡已經不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是自己選定的生活方式。姚惠芬屬于苦學一派,不善交際、不事張揚,冬去春來,她幾十年如一日耕耘于無止境的刺繡藝術天地里,在當今繡壇獨樹一幟。她既很好地傳承了傳統(tǒng)刺繡技藝,又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刺繡語言,并由此繡出了自己的亮麗人生。

(作者:陳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