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祥:什么是大黨該有的樣子?
“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其精神實質就是一句話,大黨要成為強黨。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風雨兼程,百年成就輝煌。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如何理解“打鐵必須自身硬”?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共中央黨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
中共中央黨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
“大”實際上就是“強”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從最初50多名黨員到今天的9100多萬名黨員,從6個國內早期黨組織到今天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習近平總書記說:“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在您看來,什么是大黨該有的樣子?
韓慶祥:“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其精神實質就是一句話,大黨要成為強黨。我們不能用“大”來解釋“大”,那是循環(huán)論證。后面的那個“大”,實際上就是“強”。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其實質就是要把大黨建設成為強黨。黨的十八大以前,無論從黨員人數,還是從黨組織規(guī)模等來說,中國共產黨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然而,我們黨也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不僅黨內政治生活存在著“寬松軟”,而且黨自身也面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的四種危險。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要用“四個鐵一般”鍛造干部隊伍。
不僅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fā)展步入新的歷史方位,我們黨所遇到的矛盾難題、障礙阻力、風險挑戰(zhàn)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意味著我們黨所“打的鐵”相當堅硬。沿著“打鐵必須自身硬”的治黨思路,習近平總書記致力于把中國共產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因此,圍繞“強黨”來理解和把握“大就要有大的樣子”,是較為精準和貼切的。
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真正讀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根本原則,也是百年黨史的一條重要的經驗總結。為什么要強調黨的領導?
韓慶祥:在我看來,其理由和根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也就是說,只有讀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真正讀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開中國共產黨領導,就無法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優(yōu)勢和精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的最偉大的事業(yè),要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勝利,就必須強調堅持黨的領導。
第二,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在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首先是政治領導,離開政治領導談其他領導,不僅沒有抓住本質因而是不徹底的,而且黨的其他領導也難以落到實處。這是對第一個要點的進一步延伸性理解。這里所謂的“政治”,既指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也指維護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我國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許多顯著優(yōu)勢,但其中最具總體性、引領性與根本性、核心性的首要優(yōu)勢,就是堅持黨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其他優(yōu)勢都是建立在這一根本優(yōu)勢基礎之上的。沒有這一優(yōu)勢,其他優(yōu)勢就無從談起。
第四,黨的領導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集中統(tǒng)一領導主要體現為:指導思想具有引領力;奮斗目標具有感召力;組織資源具有動員力;匯合力量具有凝聚力;實現藍圖具有恒定力;自我革命具有凈化力。這是我們黨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的根本保證,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如何理解“黨是領導一切的”?
韓慶祥:黨領導一切不是包攬一切,而是“統(tǒng)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黨領導一切強調黨的全面領導,這不僅是把中國共產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世界上最強大的政黨的內在要求,而且也是“打鐵必須自身硬”的內在要求。設想一下,如果黨不領導一切,那就意味著有些領域不在黨的領導之下,這就會弱化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架空。
黨不僅要實行全面領導,而且也要把握黨的領導的重點,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是黨的領導的三個重點。黨的政治領導要求做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持“高度一致”。黨的思想領導,就是要用黨的指導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推進工作。黨的組織領導,集中體現為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如果把握不住黨的領導的重點,也會弱化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架空。
用“兩個革命”解決“宏大目標和曲折道路的矛盾關系”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黨的百年是踐行初心使命的百年,所要實現的目標既有眼前的,更有長遠的,其中的長遠目標往往是宏大的。但是在現實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常常要面對“宏大目標和曲折道路的矛盾關系”,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黨是如何解決的?
韓慶祥:從哲學上講,這個問題關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相互關系。
我曾經說過,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屬性。馬克思指出:要在批判舊世界中建立新世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迸信f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根本方式,就是革命。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舊哲學的本質區(qū)別。
革命性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中國共產黨百年的奮斗史,就是不斷推動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歷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之所以能夠發(fā)動、展開并持續(xù)進行,是由社會基本矛盾及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中國共產黨在成立、發(fā)展、壯大的歷史進程中,必然遇到宏大目標和曲折道路之間的矛盾關系,這是準確把握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辯證關系的本源根基。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那天起,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這一歷史重任既宏偉又遠大。而在實現這一宏大歷史重任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必將歷經困苦、艱險、磨難和挑戰(zhàn),也就是說,實現歷史重任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一開始擁有的資源、條件是有限的,力量也較為薄弱;隨著工作形勢不斷發(fā)展變化,中國共產黨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更加重大,對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境下,中國共產黨人要完成其宏大的歷史重任,就必須具有不斷推進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精神斗志。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性來自其內在本質和宏大目標。從本質看,中國共產黨就是以“革命”的本質特征登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從宏大戰(zhàn)略目標看,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面臨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雙重目標,要實現這種目標,就必須以革命的方式消滅舊制度。新中國成立后,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必須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是一次新的社會革命,為了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必須對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進行變革。新時代,我們黨所遇到的矛盾難題、障礙阻力、風險挑戰(zhàn)會更多更大更嚴峻,要打的“鐵”更加堅硬。然而,我們自身還不是很“硬”,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以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自始至終,習近平總書記都把“打鐵必須自身硬”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指導思路。這里的“打鐵必須自身硬”,就蘊含著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斷推動社會革命的內涵。因而,我們要圍繞“打鐵必須自身硬”,基于以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的關系,來理解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思想精髓。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在此過程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怎樣的品格和精神?
韓慶祥:中國共產黨要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必須不斷進行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國共產黨要保持長期執(zhí)政,也必須不斷推進社會革命,尤其要不斷勇于自我革命。正因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述黨的“兩個革命”。他強調指出,必須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于進行自我革命”。這些重要論述是在揭示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出的,也是圍繞“打鐵必須自身硬”這一邏輯展開的,鮮明表達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也啟示我們進一步思考把握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的辯證關系。
基于上述闡釋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是通過勇于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來解決“宏大目標和曲折道路的矛盾關系”這個問題的。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中國共產黨具有咬定目標、迎難而上、越挫越勇、越險越進、久久為功的特質、品格和精神。
在探尋“中國道路”中獲得哪些經驗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中國道路”已成為當今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找到這條道路,中國共產黨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韓慶祥:一定意義上、甚至從根本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就是一部探尋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對“道路”的探尋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一條根本主線。
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道路”進行了苦苦摸索和追尋。近代以后的國家動蕩、軍閥混戰(zhàn),促使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這種探尋在黨內引起了激烈爭論:到底是走城市武裝暴動的道路,還是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毛澤東從當時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fā),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使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1956年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以后,到底應當選擇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當時我們強調向蘇聯學習,曾經選擇“蘇聯模式”,實踐證明沒有真正成功。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必須選擇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改革開放以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究竟要走什么樣的道路?當時爭論也是比較激烈的。歷史和實踐表明,我們黨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使我們走向成功。其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史,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本質上都是苦苦摸索、探尋“中國道路”的歷史。經過摸索和探尋,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因而要倍加珍惜。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在摸索和探尋道路的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
韓慶祥: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道路”的摸索和探尋取得了成功,也創(chuàng)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我們黨探尋正確的道路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方法原則,貢獻了思想資源。然而,我們黨尋求的是“中國道路”,這就必須扎根于中國大地,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即必須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找到“結合點”。
二是要把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有機統(tǒng)一起來。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文明發(fā)展的大道,因而,探尋中國道路,就要遵循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般規(guī)律。同時,中國在整個世界具有鮮明的“特殊性”:中國具有超大規(guī)模的國土面積;具有超大規(guī)模的人口;具有歷史悠久、綿綿不斷的文明傳統(tǒng);具有超級的歷史—文化結構;具有超特殊的政治—經濟結構,等等。這種超大超級的“特殊性”,內在要求必須注重中國內生出的“特殊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找到適合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促進中國成功的正確道路。這是已被歷史和實踐所證明了的。
三是把“定性”“定位”“定標”“定法”“定力”有機統(tǒng)一起來。選擇正確的道路,首先要“定性”,搞清楚我“由何而來”,即具有正確的立場和方向;接著要“定位”,即確定歷史方位,搞清楚“我在哪里”“現在何處”;接下來就要“定標”,搞清楚“走向何方”,因為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樣的歷史方位才能談論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再接著,就要確定實現奮斗目標的路徑、方法及方略,即搞清楚“走法如何”,這是“定法”;最后,要探尋實現奮斗目標的動力,即“定力”。這是探尋中國道路的基本要素和結構,也是經驗。
四是注重從實際出發(fā),堅持歷史維度和價值維度的統(tǒng)一。在道路問題上,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堅持實事求是,從客觀實際出發(fā)認識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然得出的結論;不走西方以資本為主導的“邪路”,而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走中國共產黨領航的路,堅持走以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道路,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在復雜多變的當代中國,要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和以人民為中心。實事求是,是中國道路的精髓和靈魂;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道路的立場和取向。前者側重歷史維度,后者側重價值維度。只有堅持實事求是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有機統(tǒng)一,才能達到對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道路選擇正確了,就要付諸實踐,堅定不移走下去。所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堅持知行合一的結果。
五是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在融合各種發(fā)展要素中推進自主創(chuàng)新?!读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fā)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fā)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fā)展過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fā)展,發(fā)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決定了我國發(fā)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是疊加發(fā)展的。這種疊加發(fā)展可謂“時空壓縮”,中國道路必須反映這種具有“時空壓縮”特征的事實和存在。中國共產黨在確定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時,總是且必須把各個時段、各種特質的發(fā)展要素融合統(tǒng)一起來。比如我們黨強調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fā)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等等。在這些“結合”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避免了“左”右搖擺,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自主創(chuàng)新。
六是堅持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辯證統(tǒng)一,堅持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相統(tǒng)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重要的理論品格。這種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是我們黨始終保持蓬勃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關鍵所在。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保持政治定力,同時不斷與時俱進,由此才能夠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顯示出永不枯竭的創(chuàng)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