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氣候變化小說的文化價值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 袁霞  2022年02月13日08:46

20世紀90年代以來,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頻現(xiàn),氣候變化從方方面面影響著人類生存。全球氣候治理現(xiàn)已成為世界矚目的議題之一。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地球家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每一個地球公民的職責。21世紀初興起的氣候變化小說通過想象地球氣候的未來,引導讀者思考和探討當下的社會問題。

關注環(huán)境風險

氣候變化小說是關于“風險”的虛構作品,主要關注人為因素,如化石燃料燃燒對氣候的影響,并在對其確切性質和程度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時設想這些風險。氣候變化小說憑借豐富的想象力,以科學預測為基礎,同時又超越科學預測,探索個人和集體風險經(jīng)驗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在這里,“風險”并不是“災難”的同義詞,它是“對災難的預期”,預測“災難”在未知的未來如何危及人類。

美國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突變的飛行模式》(2012)就是其中的一部,小說突出了氣候變化對地球動植物的影響。一個山谷里突然出現(xiàn)了幾百萬只帝王蝶,壯觀的景象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大家認為這是“自然奇跡”。一位鳥類學家卻提出了不同看法:帝王蝶出現(xiàn)在本不該出現(xiàn)的地方,顯示出與人們所知道的蝴蝶遷徙路線完全相異的反常模式,唯一的原因就是氣候變化,是氣候異變導致大規(guī)模遷徙中的帝王蝶失去方向,它們面臨的將是種群滅絕的危險。這會給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風險,最終影響人類的生存。所謂“自然奇跡”,其實是一種“自然疾病”。山上的蝴蝶現(xiàn)象揭示了人類和其他生物如何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相互依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氣候變化正在威脅這個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

在《突變的飛行模式》出版前兩年,聯(lián)合國發(fā)布《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宣稱世界主要政治家在2002年確定的生物多樣性目標并未實現(xiàn),此后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反而不斷加快,氣候變化是全球自然棲息地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一再指出,由于全球氣溫上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脆弱性日益加劇,極有可能引起物種生態(tài)相互作用的中斷,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干擾機制的重大變化。

作為風險敘事,類似《突變的飛行模式》這樣的氣候變化小說旨在號召讀者密切關注當下,以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環(huán)境風險。

培養(yǎng)責任意識

氣候變化小說的主題豐富多彩,包括生物經(jīng)濟的反烏托邦愿景、全球變暖和碳約束下的日常生活故事等。氣候變化小說通過各種各樣的主題來培養(yǎng)讀者面對危機的責任意識。

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曾將氣候變化稱為“萬事變化”,因為只要氣候變化了,其他一切都會受到影響:“化學和物理定律是無情的,它們不會給第二次機會。氣候變化會帶來許多影響,從物種滅絕到疾病傳播,再到整體糧食產(chǎn)量下降?!痹诎⑻匚榈驴磥恚瑲夂蜃兓瘯е律鐣w制和結構的不穩(wěn)定,使包括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在內的一切發(fā)生變動。

《羚羊與秧雞》(2003)是阿特伍德在一次北極之行后開始撰寫的。她對冰川的快速消融憂心忡忡,認為全球變暖是整個行星面臨的最大問題。身為作家,她覺得自己有責任敲響警鐘,強調危機的緊迫性。小說以末日災難幸存者吉米的視角展開故事,氣溫升高、天氣模式不穩(wěn)定、海平面上升、水危機、人類大滅絕,等等。氣候變化的種種惡果在小說中通過當下和回憶兩條敘事線索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氣候的變異不僅影響著西方富國,也使貧窮國家的經(jīng)濟雪上加霜,這一點可以從女主人公“羚羊”的故事看出端倪?!傲缪颉背錾谟《饶嵛鱽喕蚓挼榈囊粋€村莊,由于天氣變得古怪難測,莊稼備受煎熬,村子里的人迫不得已只能靠賣孩子來維生?!傲缪颉焙苄〉臅r候便被母親賣到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阿特伍德以“羚羊”這一角色強調了氣候變化在全球范圍的深遠影響,除了減緩經(jīng)濟增長和破壞糧食安全之外,還會產(chǎn)生其他的潛在風險:階層差距加大、人類健康狀況惡化、犯罪率上升、暴力失控,等等。小說中刻畫的這一切都是圍繞氣候變異展開的。在吉米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里,全球變暖導致的社會不安定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更多的瘟疫,更多的饑荒,更多的洪水……更多的旱災,遙遠國度里更多無謂的征用兒童去打的仗。”可見,伴隨氣候變化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這些都加劇了人類的生存危險。

以《羚羊與秧雞》為代表的氣候變化小說描繪了人類與地球錯綜復雜的關系,從而梳理出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與此同時,它也不可避免地涉及人類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中的責任等倫理問題。阿特伍德通過《羚羊與秧雞》向讀者發(fā)出警示,提醒各個領域的人們聯(lián)起手來,關注氣候變化的潛在危機,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問題,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

引發(fā)情感共鳴

氣候變化小說與記錄氣候資料的科普文章不同,它是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能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

文學對于討論氣候變化問題極其重要,因為它能為未知的未來領域提供想象,將假想的情形、別樣的生活和風景等通過文字呈現(xiàn)出來,仿佛它們是真實的,從而使那些朦朧的潛在未來因小說的存在而變得生動清晰。著名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羅賓遜有“災難大師”的綽號,他在小說《雨的四十種征兆》(2004)中密切關注21世紀初全球變暖帶來的毀滅性影響。作者在小說中描寫到,來自大西洋的巨大風暴襲擊了華盛頓,整整兩天大雨傾盆,波托馬克河和切薩皮克灣洪水泛濫,整個城市淪為一片汪洋。世界末日仿佛即將來臨,讓人感到無比恐懼。

美國作家納撒尼爾·里奇的《末日危機》(2013)是一部關于氣候變化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小說描寫了紐約市遭受颶風襲擊,由于長期干旱,這一地區(qū)的土壤早已遭到破壞,無法吸收雨水,整個曼哈頓東區(qū)變成了一片澤國。小說中的場景雖是想象,卻充滿了現(xiàn)實感,對恐怖場面的描寫讀起來令人心驚肉跳。里奇將現(xiàn)代災難的三大惡果——大規(guī)模的破壞、無家可歸和絕望,通過強烈的感官沖擊展現(xiàn)出來,喚起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真切感受,從而激發(fā)行動上的改變。

根據(jù)認知心理學家的觀點,生動的視覺效果會引起更多的敘述參與和回憶。一提起《突變的飛行模式》,讀者腦海里自然而然就會浮現(xiàn)出密密麻麻的帝王蝶,如同火焰般升騰在山谷里,從而對它們的命運深感憂慮。小說中有一幕場景,蝴蝶附著在樹上,數(shù)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樹木看起來都是橘紅色的,背景里有一種聲音,聽起來像是什么東西在墜落,那是死去的蝴蝶紛紛掉落在地上時發(fā)出的響聲。有時候,細節(jié)描述比宏大的場景描寫更能打動人心。同海平面上升和極端的天氣相比,描繪蝴蝶大量死去的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的效果同樣令人震撼。在讀完作品之后,讀者會以一種不同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地球家園,關注身邊每一個微小的物種,珍惜眼下所擁有的一切。

今天,人類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工業(yè)、科學和技術野心,正在威脅著維持生命的整個星球。世界各地的野火、洪水、熱浪、旋風和干旱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氣候變化小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現(xiàn)實意義。它通過將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從背景推向前沿,來考慮人為造成的全球變暖帶來的具體問題,提高人們對氣候問題的認識,關注氣候變化對地球、社會和個人的影響,在情感和倫理上把這些全球問題與個人生活聯(lián)系起來。氣候變化似乎不可避免,但至少氣候變化小說在人文、科學和社會活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可以幫助我們想象地球未來有可能出現(xiàn)的樣子,激勵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一般項目“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災難敘事研究”(21SWB-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