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城:汪曾祺的散文是怎樣煉就的?
編者按:近日,95后新人作家宗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至少還有文學》。書中對菲茨杰拉德、卡夫卡、魯迅、伍爾夫、張愛玲等三十位中外作家作品進行了細致分析與重讀。這是一部頗具見識的作家作品論,也是一部具有可讀性的文學隨筆集,正如宗城所說,“寫作這本書時,我并沒有采用教條的學院分析式話語,而是試圖在‘學理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平衡,把作家們的作品和故事更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我更感興趣的是文學與生活之間的關(guān)系——文學如何影響了生活,生活又是如何反哺文學?在文學共和國里,為什么作家們能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徑?”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中國作家網(wǎng)特遴選其中《汪曾祺的腔調(diào)》一文部分內(nèi)容,以饗讀者。
《至少還有文學》,宗城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一個人要從事文學寫作,語感是很重要的一項。天才作家往往都有異于常人的語感,同一件事情,別人講起來枯燥乏味,他來說就能吊人胃口,這種敘述能力的差異就跟講故事的水平和語感有關(guān)。所以作者的必修課之一就是培養(yǎng)語感,挑選語言好的作家閱讀,自己的文章也會好看許多,汪曾祺就是這樣一位語感極好的作家。
我們要了解一位作家的語言為什么好,不妨從他的師承入手。文學是接力棒式的傳承,我們總能在今天的作品中看到前人的影子,汪曾祺是一位閱讀量非常廣博且雜食的作家,其中對他影響較大的前輩,首先人們會想到的是沈從文,他是汪曾祺在西南聯(lián)大遇到的老師,二人的師徒情誼在現(xiàn)當代文學史也是一段佳話。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文中,汪曾祺詳細地談?wù)摿松驈奈牡膶懽髁晳T、寫作風格,文中寫道:
沈先生講創(chuàng)作,不大愛說“結(jié)構(gòu)”,他說是“組織”。我也比較喜歡“組織”這個詞?!敖Y(jié)構(gòu)”過于理智,“組織”更帶感情,較多作者的主觀。他曾把一篇小說一條一條地裁開,用不同方法組織,看看哪一種形式更為合適。
有一回,汪曾祺寫了篇小說,自以為對話寫得非常漂亮,沈從文卻對他說:“你這不是對話,是兩個聰明腦殼打架!”沈從文認為:“對話就是人物所說的普普通通的話,要盡量寫得樸素,這樣才真實”。日后談到寫作時,汪曾祺也說,“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樂。什么時候作者的心貼不住人物,筆下就會浮、泛、飄、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虛,失去了誠意。”這與沈從文說“要貼到人物來寫”其實一脈相承。
在現(xiàn)代白話文作品里,除了沈從文,魯迅、周作人、老舍、聞一多也是對汪曾祺較有影響的作家,而在此之外,汪曾祺受民間文學和古代文學的影響更為深遠。他閱讀了大量民間生活雜記,主要與花鳥從魚、節(jié)日風俗、飲宴游樂有關(guān),這一習慣從他年少時的閱讀就已經(jīng)開啟,他的書單里既包括《陶庵夢憶》《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等古代文人散記。也包括《嶺表錄異》《嶺外代答》《南昭國志》《景德鎮(zhèn)陶錄》等地方志、民族志、地方手藝風俗史,還有像《植物名實圖考長編》《野菜譜》昆蟲記》這樣跟花鳥蟲魚有關(guān)的作品。
再者是古代史書、詩詞和小說。其中最重要的一本是《史記》,《史記》培養(yǎng)了汪曾祺對歷史和傳奇故事的興趣。再有像是歸有光的《先妣事略》《項脊軒志》《寒花葬志》,這些汪曾祺年少時讀過的散文,他后來說:“一個人成為作家,跟小時候所受的語文教育、跟所師承的語文教師很有關(guān)系。”汪曾祺先后跟隨多位老師學習過《史記》、桐城派古文、唐詩宋詞等,其中張仲陶先生教《史記》、韋子廉先生教桐城派、高北溟先生教國文(他也教育汪曾祺要“為人正直,待人以誠,清高而從不與世俗合污,終生勤奮”)等,對汪曾祺影響很深。
在西南聯(lián)大讀書時,他上過通識課《大一國文》,也選了聞一多的唐詩、楚辭課、朱自清的宋詞、唐蘭的“詞選”、王力的“詩法”課、楊振聲的“漢魏六朝詩選課”,以及左傳、史記、杜詩諸課,業(yè)余時間,他還讀了《漱玉詞》《斷腸詞》《劍南詩鈔》等作品,使自己積淀了深厚的古代文學基礎(chǔ)。
在汪曾祺受惠的文學資源里,還有一類不可忽略的是民間文藝,包括民間戲曲、民歌、民間傳說等。汪曾祺在《小說的思想和語言》里曾說:“語言文化的來源,一個是中國的古典作品,還有一個是民間文化,民歌、民間故事,特別是民歌。因為我編了幾年民間文學,我大概讀了上萬首民歌,我很佩服,我覺得中國民間文學真是一個寶庫?!?/p>
1950年代,汪曾祺借擔任《說說唱唱》《民間文學》等刊物編輯的便利,廣泛搜集了各地民歌、戲曲,其中包括敦煌變文、《云謠集雜曲子》、打棗桿、掛枝兒、吳歌、《白雪遺音》等民間藝術(shù),這些素材的積累是,使他不僅能熟練運用民間掌故,也在后來創(chuàng)作了《一匹布》《裘盛戎》《一捧雪》《大劈棺》等戲劇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汪曾祺早年還是一個現(xiàn)代派,他那時候愛寫小說,凈寫一些讓人看不懂的文字,美其名曰現(xiàn)代主義。據(jù)他說,這是受西方現(xiàn)代派作品影響的結(jié)果,在當時,卡夫卡、??思{、喬伊斯、普魯斯特都是影響一代中國文學青年的作家,但是汪曾祺這條現(xiàn)代主義之路并不長久,在西南聯(lián)大求學后,他轉(zhuǎn)而追求雅俗共賞的語言風格,讓大眾看得懂,又能保留文學性。
汪曾祺的作品很雜,但語言風格是很有辨識度的,很脆,干凈,富有音樂感。在《談讀雜書》一文中,汪曾祺曾說過讀雜書對語言的幫助:
雜書的文字都寫得比較隨便,比較自然,不是正襟危坐,刻意為文,但自有情致,而且接近口語。一個現(xiàn)代作家從古人學語言,與其苦讀《昭明文選》、“唐宋八家”,不如多看雜書。這樣較易融入自己的筆下?!莱肌端囍郾乳啡ィ骸皡桥d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guān)。吳興書如士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后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他講的是寫字,寫小說、散文不也正當如此嗎?小說、散文的各部分,應(yīng)該“情意真摯,痛癢相關(guān)”,這樣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在我看來,汪曾祺文字的味道其實跟一座城市很像,那就是昆明。汪曾祺的青春期是在昆明度過的,從十九歲到二十六歲,在昆明,他求學、戀愛、謀生,走遍昆明的大街小巷,領(lǐng)略過西南聯(lián)大的神采,聯(lián)大諸君把他的胃口養(yǎng)刁了,使他更追求文字上的趣味,不要規(guī)矩,而是要講究好玩、有趣、說人話。
他主張有煙火味的文字,為此他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p>
泡茶館、木香花、汽鍋雞,如果我們仔細欣賞汪曾祺的文字,會發(fā)現(xiàn)他不喜宏篇大論,不做裹腳布句子,反而喜歡談?wù)勶嬍筹L物,使文字活色生香。他寫風物,不濫情,寫人事,不油滑,如同風行水上,點到為止。
例如他寫昆明,重點寫的著重描繪的不是昆明的歷史大事,而是白貓、軟墊、汽鍋雞、過橋米線、菌子、泡梨、葛根、燜雞,匯總起來,就是一幅昆明的美食地圖。你會看到不同米線的口感差異,也能也柔軟夜色中游蕩金馬碧雞坊、文林街、龍翔街、大觀樓、翠湖、茶館等。汪曾祺在1996年給《昆明貓》畫作寫的款識,就可見他的趣味??钭R寫道:“昆明貓不吃魚,只吃豬肝。曾在一家見一小白貓蜷臥墨綠色軟墊上,嬌小可愛。女主人體頎長,斜臥睡榻上,甚美。今猶不忘,距今四十三年矣。”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汪曾祺的行文,那就是“從容”。汪曾祺很注重文字的干凈,字里行間,流淌著從容不迫的氣度。他說在北京的畫家中,王夢白最為蕭疏淡雅,結(jié)構(gòu)重留白,用筆如流水行云。其實汪曾祺的文字也有這個特點。
1986年,汪曾祺在為1987年1月出版的《大眾小說》創(chuàng)刊號書寫題詞時,曾留下兩句:“慣吃家常飯,長留雞蛋書。上黨余風在,先驅(qū)德不孤?!边@兩句話,原是題《大眾小說》兼懷作家趙樹理。趙樹理曾希望他的書能在集市上賣,農(nóng)民可以拿雞蛋來換,謂雞蛋書。汪曾祺寫這兩句話,是用親切家常的文風,呼應(yīng)趙樹理的主張。相比趙樹理,他的文字更清秀,但二者殊途同歸,都是對普通人極為親近的文字。究其原因,無非是汪曾祺寫作不拗口,不故作高深,他有自己的清高,但不傷人,他追求語言的美感,但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他是傳播知識卻不使人感到賣弄的人,他的談吐總像信手捏來,老頭兒隨口拉家常,見多識廣,說的也就自有閱歷的沉淀,而不是那種半桶水的賣弄,不會給人一種知識炫耀的壓迫感和傲慢感。
汪曾祺文字的親民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對俗文學的繼承。他是一個閱讀面極廣的作家,既閱讀四大名著、詩詞歌賦,也熱衷于搜集志怪小說、方志民謠、各色菜譜,乃至市井孩童唱的歌謠和段子。他主張:“通俗文學不可輕視,比起雅文學(或稱嚴肅文學)并不低人一等,雅俗之間并無絕對的界限,有一天也許會合流的?!痹凇丁粗袊鴮じ≌f選〉序》中,他也曾表示,希望青年作家“能夠融會今古,折衷雅俗,不要脫離一般讀者的欣賞習慣過遠”。
汪曾祺喜歡談吃,他寫吃的時候特別讓人親切。散文《談吃之豆腐》開篇就道:“聽說張家口地區(qū)有一個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鉤鉤起來,扛著秤桿走幾十里路。這是豆腐么?點得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比豆腐腦稍老一點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腦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再比方說昆明的美食,他說到米線:
昆明講究“小鍋米線”。小銅鍋,置炭火上,一鍋煮兩三碗,甚至只煮一碗。米線的配料最常見的是“悶雞”。悶雞其實不是雞,而是加醬油花椒大料煮出的小塊凈瘦肉(可能過油炒過)。本地人愛吃悶雞米線。我們剛到昆明時,昆明的電影院里放的都是美國電影,有一個略懂英語的人坐在包廂(那時的電影院都有包廂)的一角以意為之的加以譯解,叫做“演講”。有一次在大眾電影院,影片中有一個情節(jié),是約翰請瑪麗去“開餐”,“演講”的人說:“瑪麗呀,你要哪樣?”樓下觀眾中有一個西南聯(lián)大的同學大聲答了一句:“兩碗悶雞米線!”這本來是開開玩笑,不料“演講”人立即把電影停往,把全場的燈都開了,厲聲問:“是哪個說的?哪個說的!”差一點打了一次群架?!把葜v”人認為這是對云南人的侮辱。其實悶雞米線是很好吃的。
美食之外,汪曾祺對自然的描寫也很溫柔、細膩。在《釣》中,是“曉春,靜靜的日午”;在《翠子》中,是蜷藏在墻角的青苔深處的夜;在《悒郁》中,是“秋天生長在淡淡的稻花香里”。汪曾祺有一支擅于調(diào)動感官的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都融于他詩化的文字,他寫的散文和小說,底色是詩,像一位游走山野的明清士大夫,碰巧闖進了白話文的世界。他自有傳統(tǒng)士人的一面。無論是他引用的詩文,還是他對文氣、格律、字句的咂摸,乃至他的“工整”,都流露出他老派文人的一面。
許多自居高雅的作家追求精致,但最后卻演變?yōu)椤凹茏印?,他們端著寫,一字一句都拿腔拿調(diào),但湊在一起,就像是裝腔作勢的賣弄。汪曾祺其實也賣弄,但他賣弄地不叫人討厭,他很知道怎么放下身段講話,在他的文字里沒有盛氣凌人的姿態(tài),而是流淌著濃厚的對民間的好奇。因這好奇心,加上對文字的講究,汪曾祺描繪民間鄉(xiāng)土時并沒有知識精英的傲慢感,也沒有一般中國作家寫鄉(xiāng)土的土氣。比方說《受戒》的開頭:
庵趙莊有座荸薺, 老家俗稱“地雷子”,皮色紫黑,肉質(zhì)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庵(實為“菩提庵”,被大家叫訛了,叫成荸薺庵),庵內(nèi)13歲的小和尚明海因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帶來出家的。他舅舅是庵里的當家和尚仁山……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繡;一起栽秧、薅草、車水、放割稻子、打場看場。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 沙彌尾 ”,將來能做方丈。小英子劃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
如學者孫郁的判斷:“汪曾祺文筆中有許多‘暗功夫’,他是從古典和鄉(xiāng)土中緩緩而來,從大眾和民間提取詩意。”倘若要論汪曾祺對現(xiàn)當代中國文學的貢獻,其一,是他對小說、散文和詩歌三種文體的組合試驗,用散文的話語寫出凝練的小說,又用詩的洗練澆灌散文。在這一點上,周作人和廢名都有所嘗試,而汪曾祺更進一步,《受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其二,便是汪曾祺有意黏合了“古典”與“鄉(xiāng)土”,令中國的鄉(xiāng)土文學也能充滿詩性。
值得一提的是,汪曾祺從民國時期就開始寫作,但在四十年代,他的名氣并不高,反而是改革開放后,汪曾祺迎來作品的井噴期。1979年到1981年,他的小說《騎兵列傳》《受戒》《異秉》和《大淖記事》先后發(fā)表,不僅引起嚴肅文學圈子的熱議,也在民間掀起了汪曾祺熱,這股熱潮開端于八十年代,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如評論者孔雪在《汪曾祺:“被遮蔽的大師”為何回溫?》一文中所說:“1997年去世時,他并不算出名。但自其去世后,每年都有幾部作品出版,銷量出乎意料的好。他是個去世后出版作品量遠超生前的作家,讀者群體涵蓋老中青三代?!?/p>
汪曾祺為什么在晚年走紅?他的文學特別在哪里?這需要追溯到改革開放前的文學環(huán)境。改革開放前,革命現(xiàn)實主義文學泛濫,“宏大敘事”、“英雄史詩”支配了文學創(chuàng)作,注重審美和個人情感的文學被壓制。當時,汪曾祺的文學主張與主流格格不入,他那些清新繾綣的文字,容易被當作小資產(chǎn)階級美學趣味的靶子。
七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宏大敘事支配文學太久,地上文學已漸漸不堪重負,反而是一批地下文學引起了青年人的興趣,北島、芒克、多多等人,象征了詩歌美學復興的晨光,而在小說、散文界,讀者也迫切希望看到不同于“革命+戀愛”模式的文字,希望文學能重新給予他們精神和審美上的愉悅,汪曾祺重出江湖,恰在其時。
盡管在七十年代末,對汪曾祺的討論仍然局限在文學圈內(nèi),但在當時,一些評論家已經(jīng)意識到他的特別。曹文軒后來回憶道:“有見識的讀者和評論者,都有一種驚奇,覺得總在作深沉、痛苦狀的文壇忽地有了一股清新而柔和的風氣?!蓖醯峦翡J地發(fā)現(xiàn)了汪曾祺所處的文學脈絡(luò),他的作品不但深受沈從文的影響,而且與葉紹鈞、周作人、廢名、何其芳、卞之琳等人都有著微妙的牽連。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葉紹鈞生于江蘇蘇州,周作人在浙江紹興,而廢名、何其芳、卞之琳也皆為南人,其中尤以兩湖和江浙為重。
在中國古代,這是楚文化與吳越文化的發(fā)源地,也是南方文化流散之地。汪曾祺愛談吃,也喜歡品評花花草草,就得益于江浙之地的整體氛圍。如果我們翻閱明代人的筆記或散文,最愛談吃的,最留心花花草草的,也是家境殷實的江浙士大夫。到了民國這一脈,比汪曾祺早些,周作人也愛談吃,80年代末鐘叔河先生選編的《知堂談吃》就收錄了94篇散文和6首打油詩,都有周先生對飲食的看法。
汪曾祺的故鄉(xiāng)高郵也是一個養(yǎng)人味蕾的地方。高郵是江左重鎮(zhèn),地處江淮,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名號。按資料,京杭大運河高郵段以東16個鎮(zhèn)以種植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高郵湖以西4個鄉(xiāng)鎮(zhèn)以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為主,其中菱塘回族鄉(xiāng)、天山鎮(zhèn)分別兼種湖桑、茶葉。而高郵成網(wǎng)的河渠、成片的蕩灘里,輕易可見高郵鴨、揚州鵝的身影。銀、鯉、青、草、白、鱔魚和蟹、蝦等也游弋于此。汪曾祺生活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里,耳濡目染,自然樂于談吃。
汪曾祺曾書寫過高郵,他在《我的家鄉(xiāng)》中道:“家鄉(xiāng)高郵在京杭大運河的下面。我小時候常到運河堤上去玩 。我讀的小學的西面是一片菜園,穿過菜園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媽的家,出門西望,就看見爬上河堤的石級?!倍囊恍┬≌f、散文,描寫的環(huán)境亦有家鄉(xiāng)的影子。高郵不但影響了汪曾祺的“吃食”,也讓他浸染了江左士人的氣質(zhì),汪曾祺講究一種“審慎沉靜”的格調(diào),多年的學養(yǎng)與對世俗的接觸讓他對人情世故甚至社會變化有所把握,這讓汪曾祺更懂得如何保全自身,也更明白“體面”之道。
……
附:新書簡訊
《至少還有文學》
作者:宗城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3月
ISBN:9787530221778
作者簡介
宗城,1997年生。廣東湛江人。曾獲青年文學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一屆書評獎。作品散見于《書城》《單讀》《西湖》《作品》《財新周刊》等,有文章被《新華文摘》《長篇小說選刊》《文藝報》等轉(zhuǎn)載。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95后新人作家宗城在2018年到2021年間創(chuàng)作的三十篇作家作品論。本書是一部文學隨筆集,分為上中下三輯。上輯“心靈的辯證法”主要探討的是作家對心理深度的挖掘,如菲茨杰拉德、弗吉尼亞·伍爾夫、張愛玲等,他們的文學關(guān)注人的心理活動、人對記憶的處理方式,聚焦現(xiàn)代人在精神層面所要面對的全新挑戰(zhàn)。中輯“擠掉自我的奴性”關(guān)注作家“向外突破”的勇氣和對社會的反映,如契訶夫、卡夫卡、王小波等,偉大作家往往既能寫出人心靈的煎熬,也能感受到社會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下輯“經(jīng)典細讀”則是比較純粹的文本細讀和分析,在這一部分,作者更為關(guān)注的是魯迅、汪曾祺等作家的文學及其背后的思想與美學痕跡。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遵循“文學即人學”的觀點。一方面,希望寫出文學人物的光彩和血肉;另一方面,試圖通過這部作品,實踐一種文學與人生結(jié)合的方法論。
目錄
上輯 心靈的辯證法
躲藏的藝術(shù):袁哲生小說論
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劉以鬯小說論
菲茨杰拉德:逆水行舟
替罪羊與灰燼之谷:試論美國二十世紀早期小說
弗吉尼亞·伍爾夫:被神話與被誤解
艾米莉·狄金森:詩是苦悶時刻的救贖
露易絲·格麗克: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
伊麗莎白·畢肖普:失去的藝術(shù)不難得到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星群寫作者
艾麗絲·門羅:房間里的另一座孤島
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中輯 擠掉自我的奴性
契訶夫:寫作是一點一點擠掉奴性
卡夫卡:一個文學的奴隸
托馬斯·哈代: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羅曼·加里:一位憂郁的人道主義者
太宰治:天才與魔鬼
加萊亞諾:他寫作關(guān)于悲慟靈魂與屠戮的故事
安德烈斯·巴爾瓦:后革命年代的文學書寫
王小波:一位不合時宜的理想主義者
錢鍾書:一位知識分子的轉(zhuǎn)型
金愛爛:韓國平民文學的繼承者
保羅·索魯:尋找八十年代的中國
下輯 經(jīng)典細讀
魯迅小說的鬼氣與冷氣
汪曾祺的腔調(diào)
重返《大明王朝1566》
《包法利夫人》是怎樣清算浪漫主義的
《洛麗塔》:文學如何警惕內(nèi)在的殘酷
夢魘空間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張愛玲的《沉香屑·爐香》
遺忘、記憶與欺騙:重讀石黑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