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萬卷書、萬里路與有心人 —— 讀陳為人《地標的文明蹤跡》有感
來源:晉中日報 | 周俊芳  2022年11月28日09:49

古代讀書人,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今,行萬里路不難,難的是有萬卷書的儲備和能量。

拿到《地標的文明蹤跡》有5年,距離作者寫這本書有10年。我一直盼望自己能出發(fā),去西歐看看,帶著這本書。然而,世界瞬息萬變,時光白駒過隙。于是,身未動,心已遠。翻開第一頁,“這部書的價值要大于讀者的預想,不去讀它,顯然是我們的損失。”

2012年初秋,作者陳為人與友人同行,跟團11天轉歐洲六國。拍照留影,走馬觀花。但他以作家的敏銳,廣博的知識儲備,抓住了幾個參觀地點,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述諸筆端,探索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人文主義等歐洲文明,形成一系列別具一格的歷史類論述文章。

走近佛羅倫薩,參觀但丁故居,作者從翡冷翠寫到但丁路,從建筑雕塑寫到《但丁傳》,從《神曲》的精神境界寫到“但丁的蘇醒”。大量的信息撲面而來,歐洲文藝復興的產(chǎn)生,成就幾乎相當于一代人的但丁,堪比《紅樓夢》的《神曲》研究等,讀來真的有種目不暇接之感。我們陌生的不是某一處古跡名勝,某一段歷史典故或人物,而是整個歐洲的文明進程。

沒有去過歐洲的人,可以如我一般,隨著作者的腳步,走過但丁故居、米開朗琪羅廣場、圣馬可廣場、凡爾賽宮、協(xié)和廣場、巴黎凱旋門、皇家啤酒館、圣彼得大教堂……而去過的人,讀后定會恍然頷首,原來這些標志性建筑景點背后,竟然隱藏著如此豐富悠遠的傳奇故事,有著這樣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

這不是一本單純意義上的游記。信息發(fā)達的當下,寫游記若停留在睹物傷情、因景感嘆,就太過時了?!兜貥说奈拿髹欅E》是一本新游記,“超越了過去余秋雨、林達文化游記的范疇與模式。是一部作者對西方人物、歷史、文化、思想、觀念的研究,是耗費作者心血的一部研究論著……”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張紅萍如是評價,讀這樣的書,你會感到欲罷不能,因為它所能給你的是你絕不能想到的。

作家阿來說過: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今天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行萬里路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現(xiàn)實生活的深處更深處去增加閱歷、體驗人生、孕育情感。讀萬卷書則是不斷提高知識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豐富文化藝術上的儲備。畢竟,積累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

西方人文地理已是顯學,前人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作者跳出游記窠臼,只以旅行中的標志性地點為線索,帶了一兜子各種門類知識的儲備,抽絲剝繭,去梳理歐洲文明的脈絡。顯然,沒有寬泛的閱讀和深刻的思考,極難自由切換,見景則思緒延綿,浮想聯(lián)翩。

如此神游,眼前看的不單是景致或油畫,不單是建筑或雕塑,而是透過一個表象的點,看到其內(nèi)在的深遠意義。這是作者高明之處,所見所聞,言簡意賅,一筆帶過,而重要的人和事,引經(jīng)據(jù)典,一次次、一遍遍被呈現(xiàn)出來,仿佛穿越時空,活潑潑地,拉進讀者的眼前?!熬镁玫啬敲姘唏g墻上但丁的浮雕像,一個頭發(fā)卷曲,鼻子尖尖,面色黝黑的但丁活生生向我們走來……”

“我久久凝眸但丁故居上那尊浮雕頭像,心中驀然涌起某種感悟:但丁的《神曲》是否使我們獲得了另一雙觀察世態(tài)百相的‘眼睛’?”

作為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陳為人的眼界和思想相對寬廣前衛(wèi),對西方人物、歷史、觀念的探討中,他不是激進的歌頌,更不是保守的反對,而是充滿了哲學的反思意味。

作為深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作家,他在探尋歐洲文明歷程中,自覺反觀中國歷史,思考當下現(xiàn)狀。他認為,從法國專制集權的路易十四到溫和君主制的路易十五,再到激進的改革派路易十六,作者將其看成是由盛而衰再到變革失敗的時代三部曲。極端專制卻創(chuàng)造強盛輝煌,溫和卻如曇花一現(xiàn),力主改革反而激化矛盾,墜入萬劫不復……似乎有些悖論,但歷史卻如此真實。

“我久久徜徉在協(xié)和廣場,一一對號入座著歷史上諸多故事細節(jié)的遺跡。我凝視著光照下方尖碑的剪影。凝視是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凝視是現(xiàn)實與歷史的鏈接,凝視是空間對時間的超越。”他的凝視,猶如太陽光通過凸透鏡照射而燃燒起來。在他眼中,對廣場這一歷史大舞臺上演繹的革命,有了更為生動形象的認識;對人人觀瞻贊嘆的凱旋門,看到了“一將成名萬骨枯”的悲喜;從羅浮宮的一巨型油畫,聯(lián)想到了喜劇大師布萊希特的一句話“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是不幸的時代”;從皇家啤酒館談到希特勒鼓唇搖舌,巧舌如簧,以演講的“魔力”蒙蔽了德國……

無論是對歷史人物的評點,還是對宗教發(fā)展的闡述,作者都以人道和悲憫的眼光去凝視,博愛之心,引經(jīng)據(jù)典,去梳理歐洲的歷史和文明進程。

我極愛看作家的游記散文,單當代作家中就不乏其人,王安憶《波特哈根海岸》、張曉風《到山中去》、賈平凹《賈平凹游記》、葉渭渠《周游織夢》等。世界那么大,即便飛機高鐵再快,我們一生能去的地方何其有限,能夠與某地來一場氣味相投的靈魂交流,更是不易。于是,閱讀成為成本最低又便利迅捷的一種方式。

在作家們或冷靜或熱忱,或細膩或粗獷的文字表述中,身臨其境,極富畫面感,知識點頻發(fā),經(jīng)典語句迭出,大概率比自己親自走一趟要有趣精彩。有句古語說得好,“看景不如聽景”,因為看的時候景色是凝固的,而聽時或多或少帶了講述者幾分主觀好惡,說加油添醋也不為過。于是,在我們的腦海中,便有了另一種聯(lián)想,如同蒙上了對焦屏,其成像效果自然不同凡響。

我們對西方的陌生,是源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及認知層面的不兼容,如同南方人愛吃大米、米皮,而北方人愛吃饅頭、面條。在到底是吃肉粽子還是甜粽子,五仁月餅還是鮮肉月餅的爭論,從未停息,似乎誰也說服不了誰,似乎吃什么是根深蒂固、刻入骨髓的難題。在世界文明演變風云中,何止是吃喝這點事,有傳奇人物和經(jīng)典畫作,有湮滅荼毒、戰(zhàn)爭殺戮,還有贊美詩和十字架……林林總總,紛紛擾擾,大約這就是歷史,就是跌宕起伏的文明歷程。

讀完《地標的文明蹤跡》,仿佛西歐六國一個個標志性建筑立在眼前,仿佛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舞臺上鑼鼓咚鏘,仿佛一幅幅畫面鋪展開來,如連環(huán)畫一般,敘述著一出出蕩氣回腸的傳奇故事。倘若有朝一日我去西歐旅行,書中點滴印象猶存,定然會似曾相識,有重游之感吧。

所幸,如今走出國門對大多數(shù)國人來說,并非難事?!暗绞澜缱咦?,有利于獲得‘世界的目光’,洗去自身的傲慢與偏見、自卑與怯懦、狹隘與淺陋。匆匆的行旅中,我感覺為人兄的目光變得闊大、清澈、深邃了許多。一定意義上說,偉大是一種視野與胸襟、發(fā)現(xiàn)與穿透力?!迸c陳為人同行的王東成教授如此說。

曾任山西省作協(xié)秘書長的陳為人,退休后創(chuàng)作井噴,老驥伏櫪,著述不斷。出版有《走馬黃河之河圖晉書》《太行山記憶之石庫天書》《弦斷有誰聽》《紅星照耀文壇》等,出手之快,絕不亞于年輕作家;特別是人物傳記《唐達成文壇風雨五十年》《山西文壇的十張臉譜》《墨子傳》《柳宗元傳》等,其文人情懷、巧思博引,令文壇矚目,被稱為山西文壇“衰年變法”的代表作家之一。

2015年,《地標的文明蹤跡》書中文章曾在《社會科學論壇》連載,引發(fā)學界關注。太原師范學院教授、評論家傅書華和山西大學歷史學教授王三義曾以對話形式,一個從文學角度,一個從世界史范疇,有褒有貶,有碰撞有分歧,洋洋灑灑一萬五千言,進行了詳實深入的探討。概而言之,結論有二:一是,他比一般作家思考得深一些,比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思考得寬泛一些;二是,他寫出來的歐洲游記,比專業(yè)學者視野開闊,又比那些歐洲文化史論文通俗易懂。

但于我而言,讀懂此書有些難度。例如,“我們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讀懂了米開朗琪羅更多的心理內(nèi)涵,《圣經(jīng)》中那個暴怒的拯救者摩西,變成了米開朗琪羅斧鑿下仁愛的思想者摩西。”短短一句話,就囊括了心理學、雕塑藝術、宗教典故等多學科知識。

有點像讀《紅樓夢》要下意識地跳過詩詞部分,若一字一詞去扣,完全明了作者的題中要義,恐怕需要下的功夫絕非一星半點了。書中所涉及的知識紛繁復雜,論述的觀點東西雜糅,貫穿古今,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看一遍就想完整理解,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

關于閱讀門檻的話題,有作家認為“不應該回避閱讀那些有難度的書”,我深以為然。通俗到僅作為一種消遣,是一種書的價值。但深刻到令你輾轉反側、沉思遐想,何嘗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認知上的提升。

11天的旅行,有的人收獲了幾百張照片,有的人享受了各地美食小吃,有的人感受了異域風情、別樣藝術,但陳為人以他的博學勤勉,“捕捉閃電一石秀”的能力,書寫了一段蓬勃文明和一個個閃耀的人物。這著實令人欽佩。

處處留心皆學問,讓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