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給飛行器“瘦身”
來源:人民日報 | 高炳  2023年09月18日08:30

1克,有多重?

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可以給出答案:約為一個紐扣、一根塑料吸管,或者一?;ㄉ椎闹亓俊H欢?,對航空航天領域科技工作者而言,1克重量,或許意味著要用一生去探索。

1克,對動輒以噸計的飛行器,真的那么重要嗎?

提運力、降能耗、減成本,就像錢學森先生曾說過的:“航天器一個零件減少一克重量都是貢獻。”

20多年前,35歲的張衛(wèi)紅辭去國外高校終身教職,重返母校西北工業(yè)大學,投身祖國航空航天事業(yè)。當年的青年學者,如今已近花甲之年,并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衛(wèi)紅培養(yǎng)的西北工業(yè)大學空天結構技術創(chuàng)新攻堅團隊,多年來潛心鉆研“飛行器輕量化”,有力支撐了我國空天科技發(fā)展。

他帶領的團隊,更是朝氣蓬勃——187名成員中,80后、90后是絕對主力,35歲以下青年超過90%。所有人,都奔著一件事——“為減輕每一克重量而奮斗”。

時光的指針,撥回到1999年。18歲的朱繼宏正讀高三,在保送擇校時,他早就有了主意:“去西工大,當科學家!”

這位朝氣蓬勃、志向遠大的大學生,讓剛回國不久的張衛(wèi)紅頗為欣慰。在他的悉心栽培下,朱繼宏碩士畢業(yè)后赴歐深造,繼續(xù)鉆研航空航天工程,學成回國,加入導師團隊。

一個盛夏傍晚,張衛(wèi)紅接到電話:南方一家研究所研制的某型號飛機,需重新設計機翼結構。他打量了一圈團隊成員,決定派朱繼宏、谷小軍前去支援?!澳贻p人嘛,要多鍛煉。大膽試、大膽闖,我對你們有信心!”

那時,朱繼宏是青年教師,剛到而立之年,而谷小軍還在讀碩士研究生,缺乏實戰(zhàn)經驗。第一次接到這么重要的任務,兩個年輕人既興奮又期待,坐著火車一路南下。

南方的盛夏,溽熱難當。因為研究所搬家,臨時辦公室安排在舊倉庫里,頭頂?shù)拇箫L扇吱呀作響,仍然驅趕不走成群的蚊蟲與滾滾的熱浪。兩人提著行李剛到,顧不上條件簡陋,迅即投入“戰(zhàn)斗”。

“設計機翼結構,得跨過‘模型處理、網(wǎng)格劃分、載荷評估’這‘三座大山’?!痹谥炖^宏看來,前期建模尤其難,“就跟蓋房子一樣,要是有一根木樁沒搭好,房子就塌了?!?/p>

兩人早出晚歸,忙活了半個多月,卻一直進展不大。深夜,月朗星稀,辦公室旁的小河上映著月光,微風拂過,波光粼粼?!把劭粗嫔系脑卵馈L’成了滿月,可咱們的設計任務什么時候才能完成?”谷小軍耷拉著腦袋,有些泄氣。

朱繼宏也不多言,小聲鼓勵:“咱們再加把勁!”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后,兩個年輕人攻克關鍵節(jié)點,思路立馬順暢了許多。緊接著又苦戰(zhàn)了兩個月,終于出色地完成了設計任務,讓機翼成功減重近百公斤。

從夏到秋,涼意驅趕了暑熱,谷小軍感覺自己仿佛經歷了一場“蛻變”。

在攻堅中接受歷練,團隊里的年輕人,就這樣一步步成長。

一次,某大型運載火箭需要“一箭多星”方案——即設計一種合適結構,把幾顆衛(wèi)星支起來。張衛(wèi)紅帶領團隊里的年輕人,埋頭設計了幾個月。

“當時,有幾公斤的重量,怎么也減不下來;幾赫茲的頻率,怎么也提不上去……”參與攻關的谷小軍記憶猶新。有一天,大伙兒正苦思冥想,有人突然靈光一閃:“誰規(guī)定,衛(wèi)星的位置必須一成不變?要不,咱給衛(wèi)星‘挪挪窩兒’,跟隨結構一起設計?”

大家都覺得眼前一亮,可以試一試!公式推導、方程求解……一番論證后,衛(wèi)星找到了合適的“新家”。

“重量減了下來,頻率提了上去,整體結構高效順暢!”朱繼宏興奮極了,“這看似簡單的‘協(xié)同優(yōu)化’設計思路,是在多少個通宵達旦后,才換來的靈光一閃啊。”

如今,朱繼宏已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多年,正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的青年才俊。谷小軍也已成為副教授,是團隊里的中堅力量。

給飛行器“瘦身”,創(chuàng)新設計是關鍵,先進制造是保證。團隊里的85后青年科技工作者楊昀,鉆研的正是“把設計圖紙變成現(xiàn)實”。

“在空天制造領域,零件有兩個特點:輕薄、整體化高?!睏铌澜榻B,“輕薄自不用說,整體化高可減少連接件的數(shù)量。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減重’考量?!?/p>

不過,薄壁整體件制造難度很大——尺寸大、易振動、加工效率低。有一次,一家制造廠加工飛機某零件,因為形狀不規(guī)則,最薄處僅3毫米,一個零件加工下來,用了35天。

“病因”在哪兒?楊昀帶著幾名學生,開始“查體”?!盀檎莆諜C床、刀具、原材料等的特性,我們需要采集各類參數(shù)。”楊昀記得,僅機床的參數(shù),就反復測量了上千次。

3個月后,“藥方”開出——師生新建的力學模型,優(yōu)化了工藝,提高了加工效率?!叭缃窦庸ち慵灰?5天?!睏铌琅d奮地說。

日??蒲校⒉豢偸且环L順。此前一段“卡殼”的經歷,讓楊昀至今難忘。

那是一個航空零件,加工時材料容易變形。團隊里的年輕人反復嘗試,變形誤差范圍仍超出0.1毫米。

這還不算,最讓人頭疼的是——加工零件時,用同一個計算模型、同一套加工參數(shù)、同一套加工工藝,每次的變形幅度都不一樣。

“咋回事兒?”實驗室里,師生面面相覷,百思不得其解。

楊昀決定請教導師張衛(wèi)紅。過了一天,導師打來電話:“你們建的力學模型中,可能有一項參數(shù)并不是固定值?!?/p>

一語驚醒夢中人。楊昀帶著學生一一排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可能出在毛坯原材料的參數(shù)上。

“每次加工,都用同一種原料,來自同一個廠家。我們就想當然地以為,這項參數(shù)是固定值。”楊昀解釋道,實際上每批次的毛坯料,力學性能都可能有波動?!坝谑?,我們把固定參數(shù),替換成了數(shù)值區(qū)間。找準‘病灶’,模型很快得到優(yōu)化?!?/p>

這些年來,導師的淵博學識和扎實功底,楊昀已多次領教。最讓他感佩的,是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勤奮敬業(yè)、一絲不茍。

一次,張衛(wèi)紅出差回來,把論文修改意見遞給楊昀——那是航班上的一個清潔袋,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原來飛機上找不到紙,張衛(wèi)紅便就地取材,出差途中的點滴時光,都不肯浪費。

楊昀也秉承了老師的認真勁兒,他常常和年輕學生們一起做研究,在制造廠里蹲點調研,在實驗室里忙到深夜。

浩瀚蒼穹中,衛(wèi)星的天線與太陽能電池板,猶如一把“傘”,徐徐打開。在奔向遙遠的星辰大海時,“傘”越撐越大。為給衛(wèi)星“瘦身”,這把“大傘”不配備傳統(tǒng)驅動裝置,僅靠一種智能材料便能自動展開。

這幅圖景,34歲的張亞輝設想過無數(shù)次?!翱仗旖Y構團隊”里的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多年來研究“空天智能變體結構”——嘗試在創(chuàng)新設計、先進制造等“飛行器瘦身攻略”之外,探索一種“更遙遠的未來”。

不用外力,自動變形。什么材料,這么神奇?

“它叫形狀記憶合金,能‘記住’自己原來的模樣。當溫度改變時,它會根據(jù)需求,主動改變形狀與強度。”張亞輝說,“我天天打交道的就是這種合金,知道它剛柔并濟,‘記憶’超群?!?/p>

2021年秋天,張亞輝在《智能材料與結構》選修課上,介紹了這類合金的應用場景。他鼓勵學生大膽設想:“你們負責設想,我負責幫你們實現(xiàn)?!?/p>

大三學生陳禹丞的“金點子”,讓張亞輝感嘆后生可畏。

“衛(wèi)星的天線或電池板,能否用智能材料,做成扇子形狀?”這個00后小伙子思路活躍,“扇子‘展開比’很大,收起來很小,又輕又方便?!?/p>

“在太空展開一把扇子,這個想法很新穎!”得到老師肯定,陳禹丞很受鼓舞,他一頭鉆進實驗室里,查資料、測數(shù)據(jù)、設計方案……

幾個月的努力,換來了初步方案。方案交給老師后,陳禹丞滿心歡喜。不料張亞輝一針見血地指出:方案“好看”,但不夠實用,“上天的東西,不能忘記‘輕量化’的初衷,要‘死摳’每一克重量。”

大膽設想,小心求證,老師的教導,陳禹丞心悅誠服。

又經過兩年的探索,陳禹丞的“金點子”邁出了實驗室原理樣機的第一步:這種超輕量化裝置,自主展開近1米時,所用的驅動材料僅重1.6克,相關專利申請已被授權。新的學期,陳禹丞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朝氣蓬勃的“空天結構團隊”里,又多了一名00后青年才俊。

自2008年進入西北工業(yè)大學后,張亞輝15年來潛心科研,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電腦文件越來越多。

就像數(shù)據(jù)的點滴聚壘,“空天結構團隊”里,每一位成員用科研熱情聚壘成了靚麗的“青春圖景”。這些年來,團隊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今年還獲評“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夢,在云霄之上,在星辰大海?!拜p量化,是飛行器永恒的追求”,“空天結構團隊”逐夢的步伐,將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