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銘記時代:“當代百家小說精品集成”的選編往事
20世紀80~90年代,是中國社會蓬勃發(fā)展的年代。
“80年代”是一個遲來的命名。當經歷者們用懷舊的口吻談論它時,最留戀的還是它理想主義的精神指向和全民仰望星空的激情與浪漫。彼時國家剛剛恢復元氣,國門也剛剛打開,外部世界和新鮮事物撲面而至,整個國家和人民都沉浸在一種變革的氛圍中。哲學熱、美學熱、方法論熱,主體性討論、國民性批判,以顧城、舒婷作品為代表的朦朧詩,以《黃土地》為代表的第五代電影,改革文學、尋根文學、實驗小說等等,共同營造出一種自由開放、昂揚向上的文化景觀。
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復雜的文化轉型期,也是各種文學思潮孕育、萌動、嬗變、碰撞的年代,它既延續(xù)了80年代以來的文學思潮,也有著新的涌動與勃發(fā)。東西方思潮的交匯,文學與世俗的復合,全球化和市場化語境,使90年代的中國文學呈現(xiàn)出空前的開放性和多元性。改革開放初期開始寫作的作家:新寫實主義的劉震云、池莉,新歷史主義的莫言、余華、蘇童,私語敘事的魯羊、林白、陳染,等等,此時都先后進入創(chuàng)作的井噴期。隨著市場經濟主體的確立,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文學立場也發(fā)生了變化。由于大眾傳媒的發(fā)達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訴諸生活流和原生態(tài)的日?;瘮⑹?,注重文體實驗的形式探索,包括文學的世俗化傾向,都與80年代有了明顯的不同。女性主義思潮也開始出現(xiàn),并很快以洶涌之勢席卷文壇。
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特別意義的二十年,也是新時期小說集中爆發(fā)、蓬勃發(fā)展的二十年,被稱為中國當代文學的“黃金時代”。一方面,歷經浩劫的一批老作家如巴金、汪曾祺、林斤瀾等人劫后重生,煥發(fā)寫作的激情;另一方面,生機勃勃的新時代,百花齊放的新思潮,日新月異的新氣象,改革開放的大氛圍,激發(fā)起人們寫作的欲望,一大批年輕作家脫穎而出,百花齊放,千帆競發(fā)。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小說創(chuàng)作,佳作迭出,流派紛呈,呈現(xiàn)出絢麗多彩的局面。
在滾滾而來的大時代潮流中,中國的圖書出版在1985年也達到了高峰,總印數是66億冊,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作為出版人,如何為這一時期的文壇,留下時代的印跡? 如何以“編輯話語”,為文學史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反復思考之后,我萌發(fā)了編輯一套薈萃這一時期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精品選本的念頭,以展示這二十年間中國中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成就,呈現(xiàn)新時期中短篇小說發(fā)展變化的軌跡。
起念
以一家地方出版社編輯的一己之力,來完成這樣一個宏大的工程,無疑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作為編輯要有“野心”,要有以“編輯話語”進入文學史的勇氣。憑著一份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和對文學的熱愛,我開始了頻頻前往北京的旅程。因為,一名職業(yè)編輯的經驗告訴我,這樣一個重大選題要真正實現(xiàn),成為一套立得住、叫得響的叢書,需要一個有眼光、有學識的權威主編,需要一個對當代文學熟悉、對當代作家了解的專業(yè)編選團隊。
而北京是全國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中心與高地,是群英薈萃的地方。
我的目標首先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這是當代中國優(yōu)秀作家匯聚云集的地方,其時作協(xié)主席是德高望重的巴金先生。因為我意識到,要想編輯一套高品質的當代中國文學叢書,必須得到權威文學機構的支持,充分發(fā)掘中國作協(xié)系統(tǒng)優(yōu)質的作家資源。
在朋友、學長的支持下,幾經輾轉,我終于找到了當時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工作的張曰凱先生。張曰凱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人民文學》《小說選刊》編輯,其時在作協(xié)工作多年,熟悉文壇情況,有著廣泛的人脈和豐富的作者資源;加上他本人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多篇中短篇小說,對當代文學也有著深入的觀察和研究。這些,都使他成為我心目中這套叢書最合適的主編人選。
和張曰凱先生的交流格外順暢,因為他本人一直對當代文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非常關注,對我提出的編輯一套全面展示二十年間中短篇小說成就的叢書的編輯思路十分認可,幾乎是第一次見面,我們就達成了合作的意向。之后,憑借著電話和通信,我們開始了編輯這套大型叢書的艱難歷程。
面對浩如煙海的作品,如何披沙揀金、擢其精華,真正體現(xiàn)出新時期中短篇小說的文學成就、審美價值和歷史地位,同時呈現(xiàn)其百花齊放、流派紛呈的整體風貌,是編選這套叢書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文學鑒賞是一門學問,它考量的是選家的眼光和甄別的能力,要確保選本成為一流品質的版本,專業(yè)、權威、全面是編選的基礎。通過和張曰凱先生反復商量,我們決定組織一個高品質的顧問委員會,集中更多專家學者的智慧,以期更好地完成對作家和篇目的甄選,以及后期的編輯工作。
很快,我們聯(lián)系上了時任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的陳昌本,作家李國文,評論家雷達,編輯家崔道怡等中國當代文學界的重要學者名家,得到他們熱情的支持。讓我們大喜過望的是,時任中國作協(xié)主席的巴金老人,對我們的編輯創(chuàng)意非常認同,欣然答應出任叢書的名譽顧問,這讓我們在感動之余,也感受到了更多的責任和壓力。
有了如此強大陣容的顧問委員會指導把關,我們對選本的品質,也因而充滿了信心。
編選
但真正做起來,過程還是艱難。整個編選工作歷經了兩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我配合張曰凱先生遍訪上百位名家,搜羅數千本期刊,采集了上萬件作品,才最終完成了選本書目初步的甄選編排。之后我們又廣泛征求當代知名作家、評論家的意見,和顧問委員會的各位名家反復磋商,仔細推敲入選的作家和篇目。經過近600個日夜的努力,近100位學者名家的支持,我們十易其稿,才將入選書目確定下來。最后定稿的叢書命名為“當代百家小說精品集成”,分為六卷,選編了1977~1996年二十年間在小說創(chuàng)作領域卓有成就的110位作家的110篇作品。入選作家和篇目確定后,呈報巴金主席審閱,巴老對個別選目提出了調整意見,我們認真修改后經巴老再次確認,才最終定稿付印。
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作者負責、對讀者負責的精神,所有參與選編者無不謹慎從事,費盡心血,以“精、新、全、準”為原則,以富于時代精神和推進小說藝術發(fā)展為標準,對同一時期的入選作者反復推敲,對同一作者的代表作品反復甄選,在“求精”的同時“求新”,做到選精集萃,拔優(yōu)擇善。往往是一個作家確定了,為了確認能代表其創(chuàng)作成就和獨特風格的典型性作品,既考慮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又兼顧其發(fā)展期的新作,又要歷經無數次的審讀、篩選、甄別和論證。其間,不僅要多方面征求作家、評論家、研究學者的意見,還要和入選作家本人反復溝通;因此整個編選過程耗時良久,推進緩慢,讓我深深體會到打磨精品圖書的萬種艱辛。
正如李國文先生在總序中所言,這是一部付出一番心血的選本,因而也是“一部接近完善的選本,是無論對于讀者,對于作者都稱得上是負責的選本”。整套叢書囊括了當代文壇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名篇佳作,集新時期百余位名家小說精品之大成,充分展示了1977~1996年二十年間,當代中國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成就和藝術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實現(xiàn)了“給讀者提供一個既精粹又全面的選本”的編輯目標。
標準
作為新時期中短篇小說的精品薈萃,“當代百家小說精品集成”的選目標準首先是經典性,所以入選作品都曾在社會上產生過深遠影響,在新時期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如池莉的《煩惱人生》、劉震云的《一地雞毛》等,皆為新時期文學新寫實流派的開山之作;莫言的《紅高粱》、蘇童的《妻妾成群》、劉醒龍的《鳳凰琴》、陳源斌的《萬家訴訟》等,則因被搬上銀屏,而成為廣大讀者熟悉和喜愛的作品。
其次是權威性。為此,對于所有入選作品,我們都反復咨詢當代小說研究權威專家學者的意見,同時也征得眾多作家的認同。經作家、評論家、編輯家鼎力合作,整個選目定稿工作才最終完成。
再次是代表性。所選篇目強調具有流派、風格和個人特色,多為作家成名作或代表作,兼顧作家的近作、新作。與同類的出版物相比,展示文壇最新成果,也是這套叢書最大的特色之一。叢書對文學新生代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所選作品截至1997年初,陳染、韓東、刁斗、邱華棟等新銳作家的作品,以自由的心靈、新異的筆法、超前的意識和喧囂的現(xiàn)代生活,給選本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氣息。
因為篇幅所限,每個作家只選一篇,因而許多佳作不能盡收,雖然有遺珠之憾,但也確保了叢書經典一流的品質。叢書分為六卷,近300萬字,每卷以其中一篇小說的名字命名。為了體現(xiàn)本套叢書的史料價值和典藏意義,我提議在叢書扉頁上展示百名作家的簽名手跡,這一創(chuàng)意得到主編張曰凱先生的熱烈響應和李國文先生的充分肯定。很快,我們就收集到了入選的百余位作家專門為本套叢書題寫的簽名手跡,這些或飄逸或敦厚,或蘊藉或奔放,散發(fā)著墨香的名家手跡,彰顯著這些文學名家各自的性情風采,側映其不同的精神氣質,豐富了叢書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雅趣。其中冰心、汪曾祺、劉紹棠等先生的手跡,成為這些文學大家留給文壇最后的印記,更給本套叢書增添了特別的意義。
功夫不負辛苦人,經過兩年多的孜孜以求,不懈努力,1998年初,這套叢書選本定稿。李國文先生為叢書寫了熱情洋溢的序言,稱贊叢書“選精集萃、全面準確”,囊括了二十年來在小說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當代最優(yōu)秀作家的經典性作品,“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這部集百家精華的小說選本,可以看作是一個文學時代的小說大軍的總檢閱”。而在整個編選過程中,我們也得到入選的百余位作家的支持,他們不僅慨然簽字認可自己的作品入選,而且積極支持手書簽名,許多作家還寄來了專頁簽字。特別是巴金之子李曉先生,不僅應許入選他的作品《繼續(xù)操練》,還在編輯選目上給予我們許多指導;評論家李敬澤、閻延文等人也熱情地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候選篇目。這些,都讓我們感奮不已。
正如李國文先生所言,在中國文學史上,從80年代初開始,截至90年代末的小說創(chuàng)作,“其勢如萬川歸海,流派紛呈;其景如萬舸爭流,花團錦簇”。在編輯“當代百家小說精品集成”的過程中,作為本書的編輯和策劃人,我也有幸全面系統(tǒng)地重溫了新時期文學的繽紛絢麗,領略了各種風格流派的異彩紛呈,感受到了二十年間中國當代文學的輝煌繁盛,以及二十年間中國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波瀾壯闊,這給了我職業(yè)生涯豐富多彩的美好體驗。
類別
110位作家的110篇作品,大體以藝術風格或流派分類。
《名士》卷選收了具有中國古典審美風格的作品。其中孫犁的《亡人逸事》、汪曾祺的《橋邊小說三篇》、林斤瀾的《溪鰻》、馬峰的《結婚現(xiàn)場會》、劉紹棠的《黃花閨女池塘》等等,集中展示了一批劫后余生的老作家的文學成就;而陸文夫的《圍墻》、馮驥才的《神鞭》、阿城的《棋王》、陳昌本的《八仙圖》、葉兆言的《追月樓》、陳建功的《放生》等,則是當時蜚聲文壇的名篇佳作。這些文學大家以優(yōu)雅從容的文字書寫世事滄桑、人情冷暖,把讀者帶向廣博深厚的藝術空間。苗長水的《染坊之子》、阿成的《良娼》、趙本夫的《絕唱》、吳若增的《翡翠煙嘴》、葉廣岑的《本是同根生》、李銳的《厚土》、公衡的《市井瑣聞》等,也都極具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風韻。
這一卷所收錄的小說,從題材和敘事上,顯然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經由宋元話本和明清小說而得以確定。從題材上說,它們多取材于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從主題上說,它們主要反映普通人的理想和愿望;而在敘事上,它們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經驗化手法,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漢語小說的文化品格。
展示現(xiàn)實生活,描寫大時代個人經歷、生存狀態(tài)、命運遭際的小說,是新時期中國文學的主流,所以叢書用了《福地》《生存》《繼續(xù)操練》三卷本,選收了在新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中卓有成就的一批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如王安憶的《本次列車終點》、鄧剛的《迷人的?!贰埑兄镜摹遁x煌的波馬》、張抗抗的《非仇》、史鐵生的《老屋手記》、范小青的《平凡的愛情》、諶容的《獻上一束夜來香》、梁曉聲的《母親》、陳源斌的《萬家訴訟》、劉醒龍的《鳳凰琴》、朱蘇進的《第三只眼》、尤鳳偉的《生存》、徐懷中的《西線軼事》、賈平凹的《黑氏》、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蔣子龍的《拜年》、李國文的《危樓記事之八》、鐵凝的《麥秸垛》、從維熙的《野浮萍》,等等。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場景的描寫中,展示了世事滄桑和人生巨變,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作家鮮明的批判現(xiàn)實立場和理想主義情懷,顯示出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仍然是新時期文學的主流。
在《這里的天空》卷中,我們選收了在這一時期聲名鵲起的新寫實主義作家的作品。社會生活的變革,思想觀念的自由,文學創(chuàng)新的內驅,都促使作家們開始有別于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新寫實主義應時而生,追求對現(xiàn)實生活的原生態(tài)還原,注重描寫小人物的生存境況。《這里的天空》卷收入了一系列新寫實小說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如池莉的《煩惱人生》、劉恒的《伏羲伏羲》、劉震云的《一地雞毛》、蘇童的《妻妾成群》、畢淑敏的《生生不已》、林白的《英雄丹婭》、鄧一光的《父親是個兵》、邱華棟的《手上的星光》、刁斗的《偽幣制造者》,等等,觸及當代生活中種種令人焦灼困惑的話題、情感和事件,呈現(xiàn)了新時期文學史上一道獨特絢麗的風景。而這些優(yōu)秀的作家,在后來的中國文壇上大放異彩,聲名日盛。
在《痕》卷中,我們收錄了一批深受西方文學思潮影響的探索之作。如王蒙的《春之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韓少功的《爸爸爸》、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莫言的《紅高粱》、陳村的《一天》、洪峰的《瀚海》、劉心武的《白牙》、余華的《四月三日事件》、蔣子丹的《左手》、張賢亮的《無法蘇醒》、格非的《傻瓜的詩篇》、陳染的《沙漏街的 卜語》、韓東的《反標》、阿來的《月光里的銀匠》、朱文的《達馬的語氣》,等等。這些極具先鋒意味的作品,描繪現(xiàn)代人局促的處境、幽閉的情勢和隔閡的心態(tài),展示了現(xiàn)代派作家強烈的藝術個性和文本意識,是新時期小說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文學的現(xiàn)代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西方文化的認同或接軌。新時期文學結束了以往一元發(fā)展的封閉狀態(tài),步入開放的多元發(fā)展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文壇出現(xiàn)了深受象征主義、荒誕派、魔幻現(xiàn)實主義、黑色幽默、超現(xiàn)實主義、意識流等西方文化思潮影響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傾向。伴隨著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到來,統(tǒng)一的創(chuàng)作理念或手法沒有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流”逐漸淡化和分化,一個多元繁茂的局面開始形成。一大批作家遠離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嘗試用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文學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是恢宏的、浩蕩的、引人注目的,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喧囂與嘈雜。
從1977年起,中國小說潮流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呈現(xiàn)出異常豐富、異常復雜的態(tài)勢,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小說,涌現(xiàn)出一批又一批作家。這是20世紀經五四時期至30年代小說大變革、大發(fā)展之后,又一大次規(guī)模、影響深遠的小說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其中尤以80~90年代的小說為最,不僅紛繁復雜,而且迅猛多變。同時80年代比較清晰的小說潮流,到了90年代,又在倏忽之間被多元共生的小說形態(tài),以及混沌共存的文化語境所替代。新時期文學的二十年,幾乎是中國文壇對西方兩百年文學歷史的濃縮性模仿,蔚為大觀的文學思潮使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在西方現(xiàn)代派的種種創(chuàng)作技法被中國作家們統(tǒng)統(tǒng)“試驗”了一遍之后,這一浪潮才漸趨平復。中國作家們很快就摒棄西方現(xiàn)代主義,迎來了更加強勁的“現(xiàn)實主義沖擊波”。
意義
總而言之,“當代百家小說精品集成”以“精、新、全、準”四字方針為準則,如李國文所言,“以全面、準確為坐標”,“以講究質量為己任”,是諸位選家“謹慎從事、未敢稍懈,付出一番心血的選本”。我希望通過這套叢書,對新時期小說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有一個大致的梳理,盡量做到一冊在手,盡觀二十年小說之汪洋、藝術之精妙。生活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網絡的發(fā)展帶來信息的繁雜,我希望通過“當代百家小說精品集成”的選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個精粹全面的選本;同時又從文學史的角度,大致梳理出新時期小說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文化尋根文學到新寫實小說和先鋒派小說的發(fā)展脈絡,集中展示這一時期文學思潮在小說文本上的實踐,使這個選本具備自己獨特的版本價值和文學史意義。
“當代百家小說精品集成”六卷本于1998年9月出版后,獲得了文化界、讀書界的廣泛好評,被稱為研究新時期文學“一卷在手,縱覽二十年小說之精華;百家集成,盡知二十年思潮之變化”的權威讀本之一,并獲得了多種國家圖書獎勵,這讓我們的努力,獲得了可喜的“酬勞”。
因為這套叢書的編輯,我也得以結識馮驥才、李國文、劉醒龍、蘇童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當代文學名家,在后來的編輯生涯中得到了他們許多的幫助。馮驥才先生簽贈的1996年版《一百個人的十年》一直是我珍愛的作品,因為這本書,我對口述實錄的文體有了濃厚的興趣。很多年后,我還嘗試編輯了一部口述實錄體的有關農村稅費改革題材的作品《一步跨過兩千年》,也算是圓了做一本口述實錄體圖書的職業(yè)夢想。
唯一的遺憾是,當時我已經聯(lián)系了著名的圖書設計師速泰熙先生,約請他為這套叢書進行版式和封面設計,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最終和這位當代書籍設計名家失之交臂。雖然最終這套叢書的封面和設計也獲得多方好評,但在我的編輯生涯中,錯過了與速泰熙先生的合作,終究覺得是莫大的憾事。
(本文作者現(xiàn)就職于時代出版?zhèn)髅骄庉嬑瘑T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