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紅建:行走與思辨讓文學更加豐盈
這不僅僅只針對報告文學寫作。
文學是對社會的表達,更是深切觸摸時代脈搏和人類精神世界的文藝形式,它以其貼近現(xiàn)實的溫度和扎根大地的深度,成為新時代最為重要且最為鮮明的文藝表達方式之一。無疑,記錄和書寫時代是時代賦予作家的責任和使命。但作家不能只待在象牙塔里閉門造車、憑空想象,那樣不僅路越走越窄,寫出來的作品也只會干癟乏味?,F(xiàn)實生活,遠比想象要豐富。于作家而言,要想創(chuàng)造出老百姓喜聞樂見、有藝術(shù)感染力的作品,應該放下身段,走入火熱的生活,進行廣泛的田野調(diào)查,用心觀察考察,領(lǐng)悟生活底蘊,汲取創(chuàng)作營養(yǎng)。
行走是地域的延伸與視野的開拓,也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與心靈的浸染。從古代的《水經(jīng)注》《徐霞客游記》等著作開始,作家們都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盧梭在《懺悔錄》一書中評論:“我只有走路時才能思考。一旦停下腳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靈只跟隨兩腿運思?!庇谧骷叶?,行走不僅能抵達遠方,還能吸收豐厚的營養(yǎng),構(gòu)建起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但行走不能是走馬觀花,更不能是蜻蜓點水,必須帶著赤誠和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必須重視每一個被采訪者,鐘情于每一個故事,甚至要與被采訪者成為朋友、知己,走入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他們真實的心靈世界,捕捉情感的細微變化,作家的文學空間才能真正變得豐盈。
又必須理性地認識到,行走固然重要,但行走的廣度與深度,不是取決于作家走多遠,而是取決于作家認識與思想的廣度和深度,或者叫思辨。作家必須全身心地走進人民之中,必須始終在場,除了腳步和眼睛在場,還應該情感與思想在場,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而忠實的行走者、記錄者、思考者和報告者。思辨除了思考,還應該有憂患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意識,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作家的價值,更是作品的靈魂。唯有思辨,文學方能更加豐盈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