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人民性”的傳統與新變
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演進始終以“人民性”為精神主軸,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中構筑起獨特的價值譜系。從延安文藝座談會確立文藝“是為人民大眾”的根本原則,到“雙百”方針破除教條主義桎梏,從改革開放后“二為”方向的重構,直至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創(chuàng)作導向的體系化確立,我們始終將“人民性”置于核心場域,既鑄就了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的精神底色與發(fā)展坐標,又在每個歷史轉折點上完成價值內核的迭代更新。當下,在全球化與數字文明的雙重沖擊下,“人民性”正被注入多維度的時代意蘊——既延續(x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chuàng)作傳統,又拓展出全媒體時代的交互性審美范式。從人民文藝的傳統,到新時代由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等跨媒介、跨文化綜合發(fā)展出的新大眾文藝,更廣泛的人民大眾參與到文藝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全過程中,激發(fā)著新的文藝生態(tài)產生。
一以貫之的文藝“人民性”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新文學為媒介,開啟了“人”的覺醒之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影響下,左翼文藝思潮迅速形成思想洪流。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瞿秋白、魯迅、茅盾、胡風、周揚、馮雪峰等作家、評論家圍繞文藝大眾化與民族形式等核心命題展開持續(xù)討論。當時不僅系統譯介馬克思主義文論,更以方言創(chuàng)作、民間敘事等實踐,在知識分子話語與大眾審美之間架設溝通的橋梁。左翼文藝運動隨著革命進程深入延安根據地,其理論架構在解放區(qū)特有的政治文化生態(tài)中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并針對新問題、新現象、新趨勢做出了調整與拓展。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黨的文藝工作者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立場、態(tài)度問題?!拔覀兊奈乃囀菫槭裁慈说摹笔敲珴蓶|在講話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他認為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涉及文藝人民性的核心問題。由此,他鮮明地指出文藝的人民大眾立場問題,闡明“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笆裁词侨嗣翊蟊娔??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泵珴蓶|提出一定要在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斗爭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來解決文藝“為什么人”和“如何為”的問題。從此,解放區(qū)文藝與文化建設有了更加明確、具體的指導思想。
在“文藝為人民大眾”這一方針指導下,知識分子深入人民生活、學習群眾文藝,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納入到文藝創(chuàng)作之中。秧歌劇、信天游、剪紙等帶著泥土氣息的民間藝術,與原來的文人創(chuàng)作融合起來。文藝家們走出象牙塔,在田間地頭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刻畫群眾火熱的生活場景,并與人民自發(fā)性的文藝創(chuàng)作相呼應。延安時期,“人民文藝”觀念的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方向的確立,直接引領并激發(fā)了人民文藝實踐的蓬勃發(fā)展。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抗日救亡”成為最緊要的文藝主題。為了更好地向農民、工人等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宣傳奮起抗戰(zhàn)的重要性,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被靈活運用,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轉化為革命宣傳的利器。千千萬萬普通百姓進一步成為歷史舞臺和文藝舞臺的主角。由此,新文學也進一步向人民文藝轉變。
新中國成立之后,作家藝術家以多彩的筆墨記錄人民當家作主的喜悅以及各條工作戰(zhàn)線取得的成就。與此同時,各種民間文藝形式得以收集、整理,并在專業(yè)作家和普通大眾的創(chuàng)作中得到重新激活。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浪潮為中國文藝界注入新生機。鄧小平同志提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jié)、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奮發(fā)精神來哺育自己”。文藝工作者們紛紛拿起筆,將凍僵的筆尖重新浸入生活的熔爐,書寫著中國當代文學的新走向。這場始于1978年的文藝覺醒思潮,以“傷痕文學”揭開歷史傷疤,借“反思文學”解剖時代陣痛,用“改革文學”記錄轉型魄力,在“尋根文學”的深掘中觸碰民族文化基因,在“先鋒文學”的敘事迷宮中探索人性深度……整個八十年代猶如沸騰的試驗場。一大批作家藝術家在不同的嘗試和探索中,找尋文藝記錄時代現實、反映人民心聲的新空間。各種文藝思潮相互激蕩,共同推動“人民文藝”在時代的變革與發(fā)展中,不斷吸取新鮮養(yǎng)分,拓展出新的表達體系。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人民是文藝作品的評判者等角度,對文藝與人民的關系作了更全面的闡述,推動了社會主義人民文藝的新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fā)展的動力所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chuàng)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ōu)秀作品,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毙聲r代的文藝工作者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更加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實踐中展開豐富的文藝創(chuàng)造,全面深刻地展現時代生活的巨變與人民精神與情感的革新。與此同時,在教育普及和技術賦能的背景下,人民大眾廣泛地參與到文藝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進程之中,涌現出了蔚為大觀的“新大眾文藝”。這是文藝“人民性”在新的時代語境下的新變。
文藝“人民性”的多維呈現
文藝的“人民性”似乎隨著時代語境不斷演變,但其中暗含著多個恒定的思考維度。新時代的創(chuàng)作者們,正是在這些恒定的維度上,結合新的現實語境,不斷探索創(chuàng)作的廣闊空間。
作家藝術家們聚焦于“寫人民”,以人民為作品的主角。古典時代的敘事,多以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神魔鬼怪、英雄俠客為主角。五四以來,作家藝術家將更多的視野轉移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來。新時代的作家藝術家進一步打破傳統文藝的“精英敘事”,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為藝術表達的焦點,使得創(chuàng)作視角更加向平民化轉向,以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照亮時代變革與現實生活。例如,2021年的電視劇《山海情》講述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們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完成易地搬遷,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通過辛勤勞動和不懈探索,將風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劇中馬德福在漫天黃沙中帶著大家架設揚水站、說服村民吊莊移民的身影,正是千千萬萬基層扶貧干部的縮影。2022年電視劇《人世間》的熱播則展現了文學與影視的深層共振。該劇改編自梁曉聲2019年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度耸篱g》的成功源于作者對工人日記、社區(qū)檔案等真實素材的深度挖掘,以“個體經驗”打撈“集體記憶”。作品講述了平凡中國人的人間事,以周家三兄妹半個世紀的成長經歷為線索,串聯起北方城市的社區(qū)生活,展現了宏闊時代的波瀾壯闊與人生的悲歡離合,塑造出生機勃勃的勞動者、建設者、改革者、創(chuàng)業(yè)者等人物群像。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人民寫”,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成為創(chuàng)作的主體。如果我們追溯文學藝術的源頭,它就來源于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的感嘆與記錄。當先民在狩獵后圍著火堆擊節(jié)而歌,用粗糙的石刀在洞穴壁上刻畫獵物的輪廓時,文學藝術便以最本真的形態(tài)誕生了。此后,各式各樣的民歌、民間舞蹈與繪畫等,綿延不斷地發(fā)展開來。因此,“人民寫”并不是一件多么新鮮的事情。現在,“新大眾文藝”之所以構成一個顯豁的現象,是因為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賦能,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主動地加入創(chuàng)作的隊伍,而且他們與專業(yè)作家藝術家之間的差距和界限不斷消除。在文學界,最鮮明的體現是,來自各行各業(yè)的素人寫作者不斷涌現?!拔沂謱懳倚摹?,基層勞動者以自己的真實生活為素材,從“被書寫者”向“創(chuàng)作者”轉變,同時借助短視頻、直播等新媒介手段實現創(chuàng)新,將日常生活空間轉化為文藝現場。外賣員王計兵的詩歌誕生于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間隙中,從《趕時間的人》在網絡上爆火,到近日詩集《低處飛行》的出版,他已累計創(chuàng)作詩歌6000余首。在廣東東莞,在寧夏西海固,一大批素人寫作者以自己的經歷為素材,用樸實的文字書寫煙火人生,彰顯文學的新活力。
人民是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無論是“寫人民”,還是“人民寫”,出來的作品最終都需要經過人民的評價和檢驗。一部好的文藝作品,往往能夠獲得當時廣泛受眾的喜愛,甚至獲得不同時代接受者的推崇。在新的媒介語境下,很多作品誕生于網絡平臺,在眾多讀者的催更與交互之中完成,實現了“讀者即編輯”的交互式創(chuàng)作。一些作品還被多番“二次創(chuàng)作”,在算法的推薦下成為熱門的作品。這體現了當下文藝從單向傳播到多維共創(chuàng)的全民化轉移。當前的文藝創(chuàng)作,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注重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比如,由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延伸出一大批的小說、詩歌、舞劇等作品。這些作品的文化內核均來源于東方美學悠然山水的傳統之美,由傳統畫卷生長出來的壯麗山河的意象,深植于人民的審美傳統之中。二是借助科技、媒介,讓文藝更加可觸可感,更加融入人們的生活?!逗谏裨挘何蚩铡凡捎锰摶靡?技術,結合中國傳統榫卯結構的數字化建模,打造出云霧繚繞的花果山、神秘詭譎的地府等場景,將東方水墨的美學融入游戲沉浸式體驗,進而推動了古建筑原型地的文旅熱潮?!赌倪钢[?!吠ㄟ^AI動作捕捉技術,將敦煌壁畫動態(tài)渲染與角色動作結合,使傳統藝術煥發(fā)新生。還有很多的文藝展陳,憑借新媒介、高科技的多元形式,打通聲光舞美,甚至觸覺體驗,使大眾身臨其境,處于動態(tài)的文化之美當中。借助傳統的藝術元素、嶄新的媒介手段,創(chuàng)作者們積極探索表達現實核心議題的新路徑。這些新的探索,讓文藝以更加多樣的形式與人們的生活貼得更近了。
總之,推動新時代文藝高質量發(fā)展,“人民”是起點,也是歸處。新的人民文藝正以新的媒介、新的姿態(tài)、新的形式記錄屬于這個時代的現實圖景,釋放出獨特的光芒。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