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實之間:“五柳先生”谫論
《宋書·隱逸傳》稱陶淵明“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2023-09-11
-
《呻吟語》:明清救世啟蒙先導
《呻吟語》,明代末期語錄體清言小品的優(yōu)秀代表作品。
2023-09-11
-
老上海筆業(yè)
清咸豐元年(1851年),李鼎和筆莊最早在上海開設。
2023-09-08
-
廣州增城:王陽明最后的精神寄托
嘉靖七年(1528),五十七歲的王陽明行經(jīng)廣西烏蠻灘,拜謁了童年偶像伏波將軍馬援的祠堂,他想起四十年前的一個夢,似乎也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終點。
2023-09-07
-
一段晚清書院史事的鉤沉
原標題:譚獻與湖北經(jīng)心書院——一段晚清書院史事的鉤沉 譚獻(1832—1901)一生與晚清的多個書院存在或深或淺、或長或短的關(guān)聯(lián),這一點在其稿本《復堂日記》中有較為詳細的記錄。
2023-09-06
-
?柳公權(quán)的祖輩們
隋朝初年,從河東蒲州北遷至京兆華原的柳昂,也就是柳公權(quán)的先祖,仕北周時歷職清顯,為朝廷所重,為百姓所敬。
2023-09-05
-
四歲能讓梨的孔融,長大卻是個酒鬼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徹底平定袁紹殘余勢力,統(tǒng)一北方后,萌生一統(tǒng)全國的想法。
2023-09-05
-
那些借古抒懷的歷史小說
在古代商品經(jīng)濟比較活躍的時期,不少文人都想通過寫小說來獲利。
2023-09-04
-
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盛唐概念
就中國古代詩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時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審美特質(zhì)、體制藝術(shù)、代表作家等共同構(gòu)成的詩學型范的概念。
2023-09-04
-
杜甫的前半生與大唐的盛世
杜甫(712—770)的詩歌,在中國婦孺皆知。
2023-09-01
-
中國早期的書籍量詞
漢語中量詞的大量存在,是我國語言的重要特點之一。
2023-08-30
-
伏日驅(qū)鬼與中元節(jié)的由來
儺一詞是指一種古老的驅(qū)鬼儀式,社會各個階層都采用,并以各種形式流傳下來直到如今,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國西南地區(qū)幾個省份。
2023-08-30
-
七月十五,不只是“鬼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民間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
2023-08-30
-
杜澤遜:古人得書之難
今天一早來到校經(jīng)處,同學們已放假,趙啟蒙君仍在用功。
2023-08-29
-
“四大奇書”何以成為小說經(jīng)典
眾所周知,中國古典文學有“四大名著”,即《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
2023-08-29
-
因為《羅剎海市》,就進不了“四庫”?
1948年 《聊齋志異》譏刺了清廷? 眾所周知,《聊齋志異》乃清初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匯輯了近五百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有不少是通過花妖狐魅與世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來體現(xiàn)作者反抗傳統(tǒng)禮教束縛,揭示人性本來面目的良苦用心。
2023-08-29
-
酈道元的“特種兵”之旅
暑假是旅游黃金期,而短期走訪多個地點的“特種兵旅行”,也成為了網(wǎng)絡熱門話題。
2023-08-28
-
辛棄疾與陳亮“鵝湖之會”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是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夏季,朱熹與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進行辯論,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一次交鋒。
2023-08-28
-
陳尚君:唐詩名篇在歷史上的演進
唐詩名篇中的疑問 本次講座,我們從最著名的幾首唐詩談起,包括李白的《靜夜思》、杜牧的《清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孟浩然的《春曉》和張繼的《楓橋夜泊》。
2023-08-28
-
何人不起故園情——詩詞文化中的羌笛
羌笛是一種源于古羌人的民族民間樂器,傳說是秦漢之際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發(fā)明,故名羌笛,傳入中原后,形制經(jīng)過了改變。
2023-08-25